直击 四川长宁6.0级地震救援现场
本报记者 漆世平 实习记者 罗园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造成长宁县、珙县、高县等区县受灾。截至6月19日16时,因灾死亡13人,其中长宁县9人,珙县4人,受伤220人,14万余人受灾。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组织抗震救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李克强总理也作出重要批示。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等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灾区了解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帮助救灾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

    6月18日,记者在震中双河镇看到,受灾群众大多已经集中安置,救灾物资已有序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员、医护人员、电力检修工等救援人员正处于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救援  争分夺秒

    6月17日晚,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武警四川总队长宁中队指导员王立栋一边组织官兵调整勤务部署,确保执勤目标安全,一边启动地震救援预案,为随时出动做准备。

    17日23时04分,王立栋率11名官兵徒步向震中双河镇挺进。

    一路上,王立栋和官兵们遇到多处塌方和滚石,他们迅速排除阻碍,于23时30分成功到达双河镇,在双河镇政府、双河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迅速赶赴双河社区西街展开救援工作。

    直到18日凌晨1点,长宁中队的12名武警官兵两小时内成功救出5人,并迅速将受伤人员及时送往医疗救治点。

    几乎同一时间,在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军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省军区领导赶到作战值班室,指示军分区迅速投入救援,争分夺秒救人。

    宜宾军分区迅速启动震后应急预案,派出先遣组5人,由分区副司令员冯昆带队赶往震中,并指示长宁县集结民兵应急连和各乡镇民兵应急排、民兵共660人,开展灾情排查并投入救援,南溪区、江安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民兵应急连集结待命。

    “双河社区西街民房坍塌点有人被掩埋,亟需救援。”凌晨0时22分,宜宾军分区先遣组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跑步赶往事发点。

    凌晨1时,冯昆徒手爬上废墟,冒着余震不断和民房随时可能倒塌的危险,成功解救一名八十岁左右的老人。

    争分夺秒搜救群众、抢救伤员,震后第一时间,四川省、宜宾市两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调集森林消防队伍、消防救援队伍、武警部队、矿山救护队、应急民兵、电力抢险等共计3100余人陆续到达灾区,全力开展救灾工作。


    安置  井然有序

    记者了解到,地震发生后,震区电力、通信、供水、供气和交通设施等不同程度受损,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9532户20185间,一般损坏房屋21123户75713间,灾情还在进一步核查中。

    18日早上7时,国网电力乐山供电公司接到国网四川电力公司通知,要求支援灾区电力。郑委在内的50余位电力抢修人员迅速集合完毕,携带1台发电车、20台发电机上午9时从乐山出发赶往长宁地震灾区,于当日13时到达震中双河镇。

    18日23时,当记者见到郑委时,他正站在双河中学集中安置点的发电车外,密切关注现场应急用电情况。他告诉记者,“我们到达地震灾区后,立即分组行动,赶赴震中双河及周边乡镇积极排查电力情况,全力接通应急用电。”

    “来电啦!”经过50余名电力抢修人员的努力,18日20时左右,双河中学集中安置点的应急用电接通了。

    “每一个帐篷配备一盏灯、一个插座,保证受灾群众应急用电需求。”顺着电力检修员杨宇的指引,记者看到,集中安置点的草地上,一排排帐篷整齐地搭建着,帐篷内使用面积为12平方米,配备6张折叠床,每顶帐篷上都挂有一盏灯。

    记者了解到,地震发生后宜宾市共紧急协调调运帐篷2600顶,床5900张,棉被13000床,水和方便面各4000件,面包3000件到长宁灾区;调运帐篷2850顶,床7680张,棉被13000床,水和方便面各10000件到珙县灾区,保障灾区群众的生活需要。目前,帐篷、折叠床、棉被等救灾物资已全部抵运灾区,并有序发放到了受灾群众手中。

    18日23时10分,帐篷外的雨越下越大,双河镇居民曾艳坐在行军床上,拥着一床被子,激动地告诉记者:“有了这床被子,今晚不怕冷了。”

    让灾区群众感动的不仅仅是这些暖心的救灾物资,双河镇大旗村村民邓世荣坐在行军床上回忆起17日晚地震发生后的情景:“地震发生后,双河镇政府工作人员立刻赶来通知居民赶紧转移到安置地点,不一会儿,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员、医护人员等陆续赶到双河镇,看到他们来了,我们也就安心了。”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宜宾市、长宁县派出大量干部,奔赴一线实地调查了解灾情,及时帮助受灾群众转移并妥善安置。此外,宜宾还组织了建筑安全专业工作小组以及多名地质、结构、房屋建筑专家分赴长宁县、珙县、高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排查房屋受损情况和隐患,采取措施防控次生灾害。


    关怀  无微不至

    “听说今晚要放电影,我们早早地就把晚餐吃了。”18日19时,天色开始暗下来,双河小学的学生刘伟鸿、戴志麒来到双河中学集中安置点公益电影放映点观看电影。

    记者了解到,当晚19时左右,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宜宾市映三江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13名放映队员在震中的双河镇、梅硐镇以及珙县的珙泉镇、巡场镇多个集中安置点反复放映宜宾市防震减灾局制作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片》,科教片《地震逃生与自救》《中小学生防震常识》,为群众普及防震减灾以及抗震救灾的科普知识,丰富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穿过电影放映区,一顶红色的帐篷下,双河镇大水村70岁的村民李国付正坐在行军床上神采奕奕地观看来自各地的记者采访受灾群众的画面。他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晚,他和家人在镇上的竹料厂坐了一夜,18日10点来到双河中学集中安置点,随后便住进了救灾帐篷。“感谢武警战士为我们搭的帐篷,这里不断有志愿者发放矿泉水和方便面等救灾物资,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有饮用水、有安全住所、有基本医疗,挺好的。”

    19日14时左右,双河中学的操场上搭起了四顶特殊的帐篷,成了这个临时安置点配套的儿童乐园。这个名叫青青儿童乐园的场所占地约48平方米,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在青年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做游戏。“活动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现场一名志愿者说。

    与此同时,在双河避险广场安置点,宜宾巾帼志愿者陈蕊带着孩子们正在玩老鹰抓小鸡游戏。参与游戏的邓欣溶特别开心,她告诉记者:“在这里,我通过游戏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据四川警察学院副教授、舆情专家张学勤介绍,本次抗震救灾通过物资保障、医疗服务、治安维护、信息公开、心理疏导等实际工作,各方反应迅速、集结有序、配合紧密,“是一个科学的应急管理过程。”

    据了解,目前震区社会平稳有序,急重症伤员已完成转移救治,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区大部分电力和中断道路已恢复,长宁县10个受灾乡镇,159个自然村,15个居民社区的灾情初步排查工作基本完成,灾区生产生活基本正常。

当前:A1(2019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