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河中学集中安置点
新闻提示:
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6月17日晚22时55分,四川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在人们纷纷感叹灾害无情之时,来自政府、社会各界的救援力量迅速驰援灾区,灾区群众也在互帮互助中积极自救,争分夺秒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正能量。

镜头一
拄着双拐的暖心身影
“大爷,别点蚊香,怕引起火灾。”“小朋友不要乱跑,注意安全。”“大妈,这里有风油精,可以驱蚊。”……6月18日21时53分,雨越下越大,在长宁县双河镇双河中学集中安置点,一位拄着双拐、面带微笑的巾帼志愿者穿梭在安置灾区群众的一个个帐篷之间,叮嘱大家不要点蚊香,早点休息。她就是宜宾恒善义工协会会长顾永琼。
3岁时因一场车祸,顾永琼的腿被截肢,从此靠双拐行走,身残志坚的她二十余年如一日地扶弱助学、关爱孤寡老人、关心留守儿童,在公益道路上历经风雨却矢志不渝。2016年2月,顾永琼当选“四川好人”。
“就想为灾区群众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长宁地震发生后,曾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救援工作的顾永琼非常担心灾区群众的安危。18日上午10时,在救灾物资准备完毕后,她第一时间带领宜宾恒善义工协会志愿者带着方便面、矿泉水、牛奶、蛋糕等救灾物资赶到震中双河镇。到达后,顾永琼将救灾物资送到抗震救灾指挥部,顾不上休息的她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之中,协调帮助发放救灾物资、安抚受灾群众、安置帐篷、巡查集中安置点安全……直到23时左右,双河中学集中安置点内,仍能看到她拄着双拐来回走动的身影。
“希望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据顾永琼介绍,宜宾恒善义工协会23名义工志愿者参加了此次长宁地震灾区救援行动。

镜头二
帐篷里学习的女孩
6月18日晚上21点,双河中学操场安置点,雨滴落在帐篷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帐篷内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听歌,还有一些孩子已经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安然入睡。一个女孩坐在行军床上,膝盖上放着一本翻开的书和一页纸,内页上显示着《桃花源记》。她认真抄写着上面的每一句话,尽管身边充满了各种声音,女孩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女孩名叫任钰婷,是长宁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6月17日晚,地震发生后,在宿舍的她和班上50多个同学被疏散到学校操场,度过了漫长一夜。这一夜,她没能与在双河镇的家人联系上。
第二天,学校放假,任钰婷很快回到了双河镇。在和家人重逢的那一刻,她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轻松。“其实地震那一刻我还是有些害怕,怕和家人再也见不着了。”任钰婷说,“但还是要学会保持理智。”当问及为什么能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下学习,她说:“我没有别人优秀,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灾区群众排队领取救灾物资

电力工人在排查电灯接头
镜头三
声音沙哑的外公
6月18日晚,在双河中学集中安置点帐篷内,陈昌贵和妻子坐在一起,看着身边的孙儿们玩耍。在和妻子交谈时,陈昌贵声音嘶哑,说起话来十分吃力。一天前,他们刚刚和死亡擦肩而过。
53岁的陈昌贵家住双河镇小街子54号。2014年,夫妻二人靠着在外打工、做生意一点点积攒下来的积蓄,在双河镇上修起了5层高的楼房。
6月17日22点54分,陈昌贵和妻子坐在客厅沙发上,2岁的孙子在一旁已经入睡。7岁的外孙女李宁鑫和平常一样,早已在房间里熟睡。突然,夫妻二人感觉到一阵摇晃,吊灯、窗户碎了,玻璃一直往下掉,因为地震造成停电,房间里一片漆黑。妻子徐道宣来不及穿鞋,抱起2岁的孙子就从3楼往下跑。陈昌贵奔向外孙女的房间,因为门被外孙女从屋内反锁,焦急的他只能不停地用拳头砸门,并大声呼喊着外孙女的名字。一分多钟后,陈昌贵终于把门砸开,指挥外孙女赶紧往楼下跑,陈昌贵一边拿了一把大雨伞冲下楼,一边大声招呼邻居:“地震啦,赶紧去安全地带。”
看着邻居们陆陆续续到达安全地带后,陈昌贵才安心地回到家人身边。这时,他回头看向自己家的楼房,已经面目全非。“柱子被挤压了,钢筋都露出来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后怕,但是至少家人都还活着。”陈昌贵看着一旁玩耍的孙子和外孙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