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癌”怎么治

    编者按>>>>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采取了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表示,开展防治荒漠化科技创新应该具有全球视野,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开展荒漠化防治科技攻关。本期我们来看看域外国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是怎么做的。


澳大利亚红土沙漠(资料图)

    澳大利亚 牧场治理“三板斧”最值得称道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沙尘窝”之一。澳大利亚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非常重视土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除了制定有关管理法规,包括颁布《草原管理条例》《土壤保护和土地爱护法案》,还提出了以生物措施为主,利用植树、种草等多种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沙的战略。

    在植物治沙方面,澳大利亚根据干旱程度对植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植了不同植物进行防沙治沙。对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的海岸沙丘,他们先种草使流沙固定,然后种豆科等植物,最后种乔木和灌木。对于年降水量超过250毫米的内陆沙丘,则主要是种草。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澳大利亚土地荒漠化主要由于草场退化,为此,澳大利亚重点围绕牧场开展了治理,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三板斧”措施:第一,严格实行轮牧制度,减轻草场的负担。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隔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第二,大力推广圈养制度。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进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第三,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都不由农场主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下一年的载畜量。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为了保证一些沙漠地带的长久安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北方地区推出了“沙漠知识经济”战略,开始在沙漠淘金,以此长期地、可持续地促进沙漠地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以色列沙漠农田(资料图)

    以色列 多措并举成效显著

    为防治荒漠化,以色列采取了一些办法,在防止土地荒漠化的同时恢复已经荒漠化的土地。如,制止乱砍滥伐及过载放牧、大规模植树造林、排水、开发水资源、减轻对土地的使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农业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荒漠化地区得到治理,生态系统逐渐恢复,防止了进一步荒漠化。依靠农业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推广服务相结合,依靠农业和体制创新,使农业发展具有了可持续性,避免了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化,并利用这些经验加上“北水南调”工程,对以色列中部和南部半干旱地区和大部分干旱地区,甚至超干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荒漠化工作。

    以色列认为,改善局部气候是防治荒漠化的一个手段。其方法是,把发展干旱农业和限制放牧等措施结合起来,减少地面在白天的地表反照率,增强对流,从而增加降水机会。实践证明,采用这个方法的地区,当地气候得到了改善,在半干旱地区南部沿海和内盖夫沙漠北部出现了降水总量有所增加的现象。

    以色列在建国初期,对农作物采用地表灌溉的方法,即漫灌或沿垄沟灌溉,结果造成了水的大量浪费,原因是蒸发快,水达不到作物根部系统。另外,在两次灌溉之间,作物面临缺水状况,而且盐分开始积累。后来在灌溉技术上进行研究开发。先是使用压力喷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水的使用效率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滴灌技术设备,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农业活动极少让土地长时间裸露,灌溉使用输水工程送过来的淡水,或者是经过处理的城镇污水,或者把用过的灌溉用水进行过滤之后再使用,因此没有出现土壤盐碱化问题。

    以色列还利用滴灌技术发展“保护农业”,即“受到保护的农业”。“保护农业”的基础是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在不同的季节和每天不同的时间里根据需要,或者全部打开,或者部分打开,做到既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也最大限度地减少害虫进入,因此很少使用杀虫剂。温室大棚里的农业生产是集约化的,高效使用水、土壤和空间。“保护农业”技术在以色列的农业成功中起了很大作用,大大减轻了对土壤资源的需求压力,也是防治荒漠化的技术之一。

巴西千湖沙漠(资料图)

    巴西 政府和民间携起手来

    提起巴西,人们会想到世界水量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有“地球之肺”美誉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好像与荒漠化搭不上边。其实不然。翻开巴西植被图表,就会发现在东北部地区约有155万平方公里被标为暗红或淡黄色,那里是巴西受到荒漠化侵蚀的地区。荒漠化破坏了巴西人的家园,巴西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各项得力措施,使荒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

    首先对全国所有荒漠化地区进行综合的环境调查和评估,以此为根据,巴西政府制定了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防治荒漠化全国行动规划”,为荒漠化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其次,着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在一些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收成,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巴西政府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举办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还在每个乡建立了农技推广站,由巴西农科院和农技推广公司垂直领导。农技站不仅为农民提供稳产高产的种子,还指导农民因地制宜,从事不破坏土壤和植被的农业生产。

    再次,建立并完善各级领导协调机构,为防治荒漠化提供了组织保障。巴西建立了联邦、州和地方(市、镇)三级政府防治荒漠化协调委员会。三级政府职责明确。联邦环保部为职能部门,由一位副部长主管。但是,防治荒漠化单靠政府不行,应由全社会参与,因此,委员会成员有的来自民间和非政府环保机构。防治荒漠化行动规划和具体措施的制订,不是由政府说了算,而是必须按照协调机构的民主决策程序,经过反复论证才能出台。(本版编辑综合)

当前:A4(2019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