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丰台区南苑街道槐房社区组织开展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居民们可凭垃圾现场积分并兑换相应的奖品,通过活动提高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激发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共同打造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6月13日《劳动午报》)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且日益成为环境保护之殇。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和人的运转,致使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城市垃圾,一边是无法忍受的垃圾恶臭,这些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棘手问题。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虽然已经有了分类的垃圾桶,但从现实来看,无非三种情况:一是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有的虽然标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识,但是扔进去的垃圾依然混在一起。二是居民还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三是即使垃圾桶内做到了分类,最终被送到垃圾车上还是被裹成一堆送到垃圾场,并未分类处理。缺乏环保理念和垃圾分类可执行的条件是我国的现状。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也试了很多年,然而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于是便形成了“垃圾山”包围城市、包围农村的乱象。
风尚需要引领,文明同样也需要引导。北京市丰台区南苑街道槐房社区通过垃圾分类进行积分并兑换奖品活动,意义就在于通过柔性引导的方式,提醒市民践行文明行为,唤醒并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文明因子。可以说,这样的软引导如春风化雨,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的文明意识,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因此,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活动点赞。
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激励机制,引导市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引导市民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减少浪费的文明生活习惯,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并全力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运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垃圾减量和分类政策、法规、标准和评价考核体系,融合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理念。
做好垃圾分类的无害化处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