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年输出劳动力20余万人。近年来,一大批怀揣着希望的宣汉籍农民工在外打工,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致富奔康的梦想。他们饮水不忘思源、反哺家乡,相继通过返乡创业、回村任职等方式帮助家乡群众脱贫,推动家乡经济发展.
愿为大山献青春
“一个女人跑到这荒山里来当村干部,和老公孩子难以见面,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啊!”说话的是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的一名村民,他所讲的这名女大学生,就是返乡任职的黄连村支部书记胡晓玲。
黄连村地处大巴山腹地,是全国深度贫困村,也是名副其实的“苦村”。在“苦村”长大的胡晓玲从小就一个愿望,要上大学、开眼界、长本事,帮家乡挖穷根。胡晓玲22岁就离开家乡,到成都打工。她尝尽了打工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收获了见识和经验。2011年,黄连村支部换届,她毅然回家乡竞选支部书记。
“我回来就是要实现我的愿望,要让我们黄连苦村变甜村!”竞选演说上,胡晓玲清秀的声音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她确实说到做到,8年的任职生涯,胡晓玲在黄连村建起了土家新寨,发展了高山种植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村上旅游,村民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善,当年的青涩大学生变成了如今的干练女支书,昔日的黄连“苦村”也变成了今日的幸福甜村。
吃水不忘挖井人
“蓝莓之王胖老哥,脱贫致富办法多”,在双河镇大田村,经常能听到村民提起该村创立蓝莓欢乐谷的胖老哥——徐强。
徐强是大田村人,胖乎乎的脸,板寸的发型,让人看着既亲切又老实。为摆脱贫困,他只身外出打拼。凭借肯学肯干的拼劲和诚信本分的作风,在工地风吹日晒打拼20多年的徐强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劳务公司,并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年获利达600余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事业如日中天的徐强想到村子里的乡亲们仍然过着贫穷的生活,毅然萌生了回乡创业扶乡亲们一把的想法。2012年,徐强放弃公司业务,回乡种植花椒1万余株。但由于没有作科学的评估论证,他接连亏损了200多万元。但徐强没有气馁,越挫越勇的他继续探索西梅及沃柑种植,终于见到成效,解决了村里30多人的长期就业问题。徐强由此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并且围绕蓝莓产业大做文章:流转土地30.7公顷,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花海基地和游乐基地,打造了农旅结合的蓝莓基地。“我过了太多的苦日子,是大田村的父老乡亲们把我拉扯大的,人要感恩,我一定要让乡亲们摘掉贫穷的帽子,看到生活的希望”。徐强望着眼前的产业园,眼神里充满了坚毅。
情系家乡热心肠
“有了党组织,有了阵地,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在江苏昆山辖区宣汉县流动党支部会议室里,宣汉籍农民工成远权正在准备参加当月的主题党日活动。提起加入这个流动党支部,他满脸笑容。“真是多亏了陈豪,建起了这个家,把我们在外打工的党员团结在了一起。”
陈豪是宣汉县漆碑乡人。当年,退伍之后的陈豪带着同乡几个年轻人,北上京津,南下广东,移师江苏,四处打工赚钱。他们当过搬运工,当过建筑工,睡过大街,但打工的艰辛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强。
敢闯敢干的陈豪,一手建立起了一家建筑公司。同时,作为党员的陈豪,不断联系在昆山的宣汉籍党员,通过向组织申请,于2007年成立了包含51名党员的流动党支部,让在昆山的宣汉籍党员找到了“家”。
公司效益越来越好的同时,陈豪心心念念的全是家乡,10多年来,陈豪垫资1300万元硬化家乡的土路,捐资达100余万元支援家乡农村公路、水利设施、人饮工程和学校建设,为汶川地震捐款37.86万元……“娃娃们能搬进新教室,全靠陈豪先生的大力捐助!”华景镇中心校校长冉启术一再强调“他真的是情系家乡的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