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青青
梁永刚(河南)

    在乡间,菖蒲是一种寻常可见的水生植物,群聚而生,择水而居。暖暖的春风吹过,碧水盈盈的池塘边、汩汩流淌的小河畔、青草茵茵的沟渠旁,哪怕仅仅是在窄如一线的水域,隐忍执着的菖蒲也能从黑暗的水底窜出,恣意勃发,使空洞寂寥的水面充满生命的气息,涌起生命的活力,铺展出一片青翠葱绿的水中丛林。

    待到夏至,一丛丛嫩绿的菖蒲已经长得极为茂盛,修长挺秀的青叶裹着盎然的绿意,密匝匝地立于苍茫的水面。一阵风吹起,似剑一般的叶子纷纷出鞘,它们随风而动,刺向如洗的天空。

    菖蒲是水中的侠客,行走在属于自己的江湖里,清凉不失热闹,簇拥却不纠缠。一束束,一丛丛,菖蒲欢欢喜喜地葳蕤生长,有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融洽,也有老朋友久未谋面的亲热。单株的菖蒲看上去是纤弱孤独的,似乎禁不住风吹雨打,但是,菖蒲一旦抱成团聚成堆,便有了无比坚韧的力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轻易征服它们。在苍茫的水面上,菖蒲的绿很特别,那种绿生机盎然,铺天盖地,绿波翻滚,势不可挡,呈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大美,染绿了盈盈碧水,撩起了缕缕情思。哪怕是一片再贫瘠的水域,只要有一丛丛灵性十足的菖蒲摇曳其上,就如同一潭死水有了一双明眸,表情立马活泛了许多,甚至连落在菖蒲上的水鸟都充满了灵气,让你感到水为菖蒲而生,菖蒲与水相依。

    菖蒲的别称很多,譬如香蒲、蒲苇、蒲柳、水烛、水剑。我一直很喜欢水烛这个别名,虽不雅致,但乡土气息浓郁,充满了灵动的诗意。一株株看似弱不禁风的菖蒲,像极了茫茫水域中的一盏盏明灯和烛火,点燃了农耕文明的灿烂和辉煌,照亮了一个个琐碎庸常的农家日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秋风一来,菖蒲也难逃凋萎的命运,在灯火星散中走向生命的尽头。农人们荷锄而归,路过池塘时,总要朝一丛丛衰败的菖蒲瞅上几眼,他们知道,来年菖蒲定会在水底重新勃发。叶虽枯,但根仍在,有根在,菖蒲就不会在村庄的水域里消亡,那一盏盏灯火就不会熄灭,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农人们过日子讲究实用,对花草的喜爱亦是如此。菖蒲一身都是宝,参与了农人们的寻常生活,关联着衣食住行,浸润着人间烟火,故而颇受农家喜爱。在民间,菖蒲的蒲棒是一味止血的良药,家家户户都离不了。夏日割麦、割草,若被锋利的镰刀割伤了手指,只需将揉碎的蒲棒按在伤口处,血不久便可止住。乡间的诸多物件大都取材于草木,柔韧温润的菖蒲叶子自然成为农家编织器物的青睐之材。菖蒲的叶子晒干后,经过匠人的巧手编织,或成为蒲席走上庄户人家的简陋床榻,供人栖身养息;或者成为蒲团,在昏黄的夜晚伴随老妪纺花、稚子夜读;或者成为蓑衣,披在庄稼人的身上,遮挡着岁月的凄风冷雨;或者成为草鞋,踏着庄稼拔节的韵律,在阡陌田埂上行走穿梭。

    15岁那年,我离开故乡外出求学,远离了亲人,也远离了菖蒲,像一只孤独的鸟儿飞向异乡的天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我总是心生遐想:守候在故乡水域里的青青菖蒲,又该是一片郁郁葱葱了吧?夏日的微风拂过,菖蒲那特有的馨香,裹着浓浓的亲情,掺着人生况味,越过村庄与房舍,穿过河塘和阡陌,传递着乡愁的讯息和家的温暖,让我一次次在梦境里追忆、怀想。

当前:4版(2019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