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两禁两简”“文化礼堂”等形式,持续推进农村文明乡风建设。如今,广德县面貌大幅度改观,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一场“减负”的婚礼
李洋阳是广德县东亭乡颂祥村村民,三年前从部队退伍回乡,担任颂祥村宋村村民组组长。
今年6月2日,是李洋阳的大婚之喜。按照当地风俗,结婚娶媳妇的“重头戏”便是摆酒席——从头一天晚上的待媒酒,到第二天的两顿正餐,少说得有30桌流水席,加上烟酒、放炮等,总费用要达到三四万元。
然而,作为一名党员代表,李洋阳带头响应村里红白理事会的规定,严格按照移风易俗新标准,进行婚事新办,一切从简,最后只操办了一场正席。以往鞭炮齐鸣、烟雾缭绕的情形不见了,婚礼仪式简朴高效,既避免了铺张浪费,也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李洋阳坦言,“这种形式也让自己‘减负’不少。”
“去年起,我们乡便开展了以‘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红白喜事简化简办’为内容的‘两禁两简’行动,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实行禁燃禁放的乡镇。”东亭乡颂祥村村委会主任韩书勤告诉笔者。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先行先试,当地村民热情响应,韩书勤说,“党委政府出台政策,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头遵守,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都跟着行动起来。”
如今,“两禁两简”行动在全乡深入推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请道士、请乐队、高额随礼和土葬现象等陋习基本杜绝。
文化礼堂让“面子”“里子”并存
6月8日,广德县卢村乡唐流村文化礼堂内热闹非凡,一片欢声笑语,村民徐光海把孙女的满月酒席摆在了这儿。那一天,57岁的徐光海喜笑颜开,抱着孙女向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们致谢。
同街坊邻里一样,村里当下悄然兴起的这股“极简风”也吹进了徐光海的家里,这是今年1月16日开馆以来,唐流村文化礼堂举办的第十场“喜事”了。
“原来办酒席我们都去县里的大酒店,起码要提前大半年预订。现在大家都在这里摆酒席,过来很方便,也避免了铺张浪费。”徐光海坐在自家门口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县里的酒店一桌菜钱加烟酒钱,大约需要1500元左右,在村里的文化礼堂办酒席,自备酒菜平均一桌摊到500元不到。
从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到现在的比文化、比家风,文明习俗观念在卢村乡已渗透人心。不少村民认为,在文化礼堂办酒席,既新鲜又有仪式感和归属感。
唐流村党委书记刘长英说,2018年6月14日全乡移风易俗工作推进大会后,她带着村两委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利用发放移风易俗工作宣传单的机会,听听大家的想法。没想到村民对移风易俗工作十分支持,而且在走访过程中,很多人都反映到了礼金高、办酒贵的问题。
随后,刘长英与村两委工作人员一同前往临近的浙江乡镇“取经学习”,在“创新思路”归来后,刘长英说干就干,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决定在村里建“文化礼堂”。统一的礼堂、统一的地点、统一的席位,极大地满足了“爱面子”的村里人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的需求。
“预定的村民只要象征性的缴纳1000元场地费,便可免费使用舞台、空调、音响设备等。”刘长英表示,移风易俗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自从文化礼堂落成后,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一股清新之风迎面而来。
大白墙有了“文艺范儿”
在广德县东亭乡街高峰村大塔中心村,清澈见底的大塔河沿着村落缓缓流过,河水在绿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家风,传家训,立家规”……往村中走去,满眼望去均是坐落有序的农家小院。院墙上画着简明大气的图画,再配以言简意赅的标语和朗朗上口的歌谣,曾经的普通大白墙华丽转变为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墙,既文艺又兼具文化内涵,成为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东亭乡副乡长方华走在河道边,指向远处说:“这里曾经都是杂乱的河滩,经过改造成了现在蜿蜒几里、笔直平坦的漫步道,分类垃圾桶、雨污分流这些全部改造完毕,村里发生了大变样。”
村容村貌变好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对家乡的感情也更深了。在县城上班的高峰村村民杨智,就近在城内安家落户,位于大塔中心村的破旧老宅自此搁置。美丽乡村建设以后,看着周围的环境一天天变好,杨智不仅翻修了老屋,还重新住回了村里。
同时,广德县还结合县情、地域、人文等因素,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好人评选、从简办丧、文明祭祀倡导等,全面培育风清气正、文明高雅的时代新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