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野果“蝶变” 特色产业富民
——贵州大规模种植刺梨助力生态美百姓富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贵州民歌《好花红》所描绘的美好情景,如今正在黔中大地上延展。刺梨,这种昔日少有人问津的山野果,已“摇身一变”成为贵州山区脱贫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

    小野果变“金果果”

    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如今满山都种了刺梨树。“这里石漠化严重,以前满山遍野都是裸露的石头,现在刺梨树枝叶把石头覆盖了,我们看见的都是绿色了。”盘关镇人大主席肖值美说,近5年来,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全镇已种植刺梨树3733多公顷,不仅绿了山川护了生态,还使许多农户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山里人不屑的小野果,怎么就变成了“金果果”?

    聂德友是当地最先“吃螃蟹”的人。2013年3月,他放弃在外发展的机会返乡创业。他发现家乡常年气候温和,山里遍布野生刺梨,一定适合规模化发展刺梨产业。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认可。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他领办专业合作社,建立刺梨种植产业园区,种育结合,产业逐步覆盖8个村3000多户9000多人。

    夏观花海,秋品果香。在刺梨产业的带动下,2018年,贾西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这个曾经的一类贫困村走上了小康路。

    科技进山 “龙头”起舞

    土地贫瘠、破碎,近30%的土壤石漠化,一直困扰着贵州六盘水市的农业发展。这个有“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之称的高海拔山区市,因为刺梨产业的崛起,农业发展瓶颈得以突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盘水市林业局局长陈石介绍说,根系发达且耐旱的刺梨是抑制石漠化的“先锋树种”,成为贵州省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近年来,六盘水先后建立起4家大型加工企业,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一端连接原材料生产,一端连接销售市场。

    宏财集团盘州刺梨产研中心,是贵州省乃至全国颇具实力的刺梨研发机构。这家中心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置了博士和硕士工作站、专家实验室等,20多名科研人员常驻,致力选育优质树种,指导基地和农户规范种植,同时瞄准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品。

    盘州市委副书记杜瑜说,有科技引领和龙头带动,盘州市刺梨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刺梨种植面积达3.6万公顷,产业覆盖27个乡镇的17万农户52万人,已成为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预计3至5年后,全市刺梨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抓住特色 做出特色

    6月5日,北京世园会上,广药集团推出的“刺柠吉”饮料、含片等刺梨系列产品一亮相,立即引起游人和消费者的浓厚兴趣。这是广东与贵州开展东西扶贫协作的“结晶”,也是贵州在推动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借力拓展市场、塑造品牌的重要举措之一。

    新近召开的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推进会提出,举全省之力发展刺梨产业,并把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促发展。据了解,目前,贵州省集中连片种植刺梨约10万公顷,有加工企业40家,2018年加工刺梨7.9万吨,已涌现出刺梨王、天刺力、金刺梨、山王果、恒力源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品牌。

    贵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抓住特色,做出特色,已让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尝到了“甜头”。2018年,贵州刺梨产业带动108.3万农民增收致富,刺梨种植区域户均增收2000多元,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身披如许刺,心淌万分甜。”依靠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贵州省计划到2021年,将集中连片的刺梨种植面积扩大到约14.7万公顷,年产鲜果5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新华社 何天文 潘德鑫 李凡)

当前:A2(2019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