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十年炼就“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模式——
共谱新时代乡村振兴华章
本报记者  赵青

    6月29日,由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委宣传部主办、区文明办承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分享交流会,在战旗村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举行。郫都驻区高校、志愿服务队伍代表和街道、村(社区)、部门代表齐聚战旗乡村振兴学院,分享交流这一年来的共建成效,总结推广结对经验,推动更多的村(社区)与高校结对共建。

    郫都高校资源丰富,区域内有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19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大中专学生超过25万名。2006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的大学生来到了战旗村,成为郫都“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模式的开端。2018年6月,郫都驻区19所高校、33个院系与3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推广十年炼就的“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模式,助力乡村“五个振兴”。

    这一年,郫都区委、区政府组织志愿服务联合会调研区内高校院系特长,结合志愿服务队伍特点,建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资源库,并建立高校结对共建微信工作群,围绕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工作例会议定事项及时发布工作需求、工作内容,指导村(社区)、高校及时了解工作重点,策划开展共建活动。

    这一年,街道、村(社区)与结对的高校、院系分别建立互动机制,定期沟通交流,总结反馈工作情况。高校学生深入结对共建村,通过入户交流、问卷调查、蹲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确定共建方向,围绕基层党建、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这一年,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郫都乡村,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力量。“郫都区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入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品牌”。

    ……

    郫都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活动,既让莘莘学子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长为责任担当、有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人才,又为郫都乡村振兴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实现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共赢,助力乡村“五个振兴”。

    驻区高校利用专业优势,在先锋村、青杠树村成功录制了中央七套《丰收中国》节目,促进了乡村旅游形象提升和宣传推广;为先锋村制作快闪《在希望的田野上》,央视新闻移动网上浏览破百万,助力先锋村品牌宣传包装和活动方案策划,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

    近2万名大学生与5000余农户长期开展政策宣讲、家风家训、文化传承、三大文明和“十破十树”移风易俗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引导农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村民间逐渐形成“文明诚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恪守公德”的良好道德风尚和社会氛围,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

    “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高校学生了解郫都、爱上郫都、留在郫都、建设郫都,解决了乡村振兴中人才缺乏的问题。从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带队老师以专科、本科为主,到如今硕士、博士的人数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高,助推了乡村人才振兴。

    成都工业学院、西华大学等上千名大学生每月分批进驻郫筒濂溪、唐昌先锋、安德安龙、唐元临石等十余个村和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老旧院落整治、天府绿道维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引领村民践行生态文明,焕新乡村人居环境,助推了乡村生态振兴。

    结对村党支部班子在高校师生的帮助下,和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学习型基层组织逐渐形成,民主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增强。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的党员志愿者深入景岗村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三会一课”,面对面听取党员群众意见、诉求,收集意见建议50余条,帮助解决问题30余个,助推了乡村组织振兴。

    未来,郫都区委、区政府将继续携手高校和村(社区)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品牌,不断探索乡村振兴郫都模式和高校思政教育郫都方案。

当前:B1(2019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