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浙南小山村缘何成为道德高地?
——解开浙江文成县叶岸村的“德治”密码
严沁 张亦盈 刘进希 王佳佳 王健

    前不久,在322国道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大峃镇龙川段,一辆失去驾驶员的重型挂车擦着护栏下坡滑行,路过的刘文忠发现异常后,不顾危险,飞身攀上驾驶室,紧急将车停靠,避免了更大险情的发生。事后,面对大家的夸赞,刘文忠说,像他这样的人,自己的家乡叶岸村还有很多很多。

    叶岸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西坑畲族镇,随着刘文忠事迹的流传,“叶岸往事”也随之受人瞩目。人们好奇,一个小山村缘何成为道德高地?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德治”密码?

    以德服人 榜样力量,好人引领风尚

    叶岸村68岁的村委会主任徐松迪从1995年开始,就在村里当村干部,对于刘文忠的事迹,徐松迪却十分淡然:“都再平常不过了,大家谁也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村里的妇女主任邱飞云解释:“像刘文忠救人这样的事,在村里可不少呢,这在我们村是一种传承。”

    今年60岁的胡尚碧是名外来媳妇,嫁到叶岸村已经40多年。对于叶岸村的故事,她如数家珍:1954年,13岁的徐世银在洪头山腰摘柿子跌下树,是徐仲仁背回家的;50年前的一个中午,徐周红在旁山坑潭溺水,是刚好路过的黄世元下水把她救起来的……“这些故事,孩子们爱听,我也爱讲。现在岁数大了,其他事健忘得很,但这些故事像是刻在脑子里了。”胡尚碧说。

    道德力量首先来自道德模范。在叶岸村,榜样引领处处彰显,在一件件好人好事的生发中,“真善美”得到赓续接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叶岸人凝聚起共识,进而转化为行动。这种人人争做“最美”、事事都当榜样的共识,无疑是一个村庄健康发展的最好凝聚力。

    以德化人 文化浸润,精神激励人心

    80岁的徐世槐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土生土长的叶岸人。2017年,他一手建立起了叶岸村的文化礼堂。各地都在建文化礼堂,叶岸村的文化礼堂如何才能更具特色?“平民英雄”这四个字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文化礼堂建好之后,徐世槐挨家挨户向村民了解他们口中的“平民英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编入《叶岸村文化礼堂内容汇编》。徐世槐还特地邀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赵双吾来创作村歌——《平民英雄村》。他觉得,村歌是一种能提振精气神的东西,必须要有。

    “都是平民,都是老乡,一处有难,人人帮忙——”

    叶岸故事,就在这样的旋律中娓娓道来。不只是村歌,依托文化礼堂的平台,叶岸的“德”文化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走进村民的生活中。村里每月都会有道德模范事例宣讲,“最美文成人”“道德模范”的故事等也在村里频频开讲。

    以德立人 立下规矩,夯实制度基础

    走大路,立天下。这是叶岸村很多老人常说的话。

    如何“立”人,除了精神的传承,亦需要制度的激励。在叶岸,“德”已不光是一个纯粹的精神意识,更是一种扎实的制度行动。

    叶岸村的《村规民约》写得很清楚:村民委员会每年进行评先评优,经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由村民委员会表彰奖励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家庭和村民个人;“十佳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相继推出……叶岸村通过道德模范的评比考核与示范带动,给表彰、树典型、有奖励,从而引导村民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传承“最美”风尚。

    有正向激励,也有反向鞭策。叶岸村规定,凡违反村规民约的,经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由村民委员会对行为人酌情作出批评教育、公示通报、责成赔礼道歉、写出悔改书、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等相应处理决定。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念好“德治经”,叶岸村无疑是成功的。叶岸以“德”为基,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之风从盆景变风景、从风景变风尚,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朴素的展现,亦是一个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实践。(据《浙江日报》)

 

当前:B3(2019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