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 静心而行
——走近国家级技能大师邬学强的40年绣途
李尚维  罗园

    阅读提示: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蜀地的沃土上传承更新,至今已有上百种精巧的绣技。在四川省现有的31名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邬学强是唯一的一名蜀绣技能大师。

    早在1992年,邬学强就被授予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2009年,邬学强又被命名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的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邬学强(蜀绣)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6月的安靖蜀绣公园绿树成荫,阳光洒在府河上波光粼粼。6月28日,笔者一行来到邬学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里,邬学强正在指导徒弟绣制锦文针样品。这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给邬学强的课题,由于锦文针在平时绣制作品时很少使用,整理留存已经迫在眉睫。目前,整理工作已经进行了近三个月。

   A

    从出走到回归

    1979年,16岁的邬学强接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拿起针线,开始了学徒生涯。在邬学强的记忆里,从叛逆逃学到技艺娴熟,得益于师傅彭永兴“教得好、盯得紧”。

    刚开始学习那几年,邬学强心不在焉,常常与师傅彭永兴“躲猫猫”。心态的转变来自于一幅破损的双面绣。“那是我第一次独立绣一幅双面绣,所以十分不舍。师傅想了各种办法,花了很多时间将面料修复得整齐漂亮。师傅的认真和执着让我深受触动。”邬学强说,从那时起,他开始专注于手中的针线。1981年,邬学强跟随师傅彭永兴参与绣制的巨幅双面绣《芙蓉鲤鱼》,现在还保存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蜀绣市场遭遇低谷,迫于生计,邬学强只能另谋生路。说起那段经历,邬学强很感慨:“开出租车时,和南来北往的乘客交流,让我接触到了各种理念,在印刷厂跑销售接订单让我学到了营销技能,这段时光对我来说很宝贵,是我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开阔眼界的过程。”

    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开出租车还是在印刷厂跑销售,邬学强都没有放弃蜀绣技艺,闲暇时拿起绣花针成了他独特的消遣方式。

    2004年,邬学强敏锐地察觉到蜀绣市场有了回暖的迹象,于是,他辞去印刷厂的工作,带上自己绣的一些小饰品去公园、庙会摆摊。“摆摊的经历让我对蜀绣的市场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接触了许多对蜀绣感兴趣的女性,她们也是我后来开店的基础,通过对她们的培训,产品供应就有了初步保障。”邬学强说。

    2005年,成都蜀绣厂正式倒闭,其后,从与人合伙开店到2008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执着的邬学强坚持着自己对蜀绣的理解,也坚持着自己的经营理念。2015年,邬学强(蜀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邬学强也成为四川省现有的31名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唯一一名蜀绣技能大师。

    B

    融合与创新带来突破

    工作室一楼的大厅里,各式绣品让人眼花缭乱,在薄如蝉翼的透明丝绢上,栩栩如生的锦鲤戏于莲叶之间;墙上的猛虎在咆哮;多彩的孔雀正与花争妍……

    除了传统花鸟虫鱼题材的绣品,一幅写意之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以水墨画为主体,丝线寥寥几缕加以勾勒,爬树熊猫的形象便跃然绣布之上。

    邬学强说,写意系列是工作室的创新绣品,绣画结合的创新除了让作品在意境上比传统绣品更胜一筹,缩短绣期降低成本从而让售价更接地气也是这些绣品广受欢迎的原因,极具设计感的装裱也为绣品增色不少。

    当然,这些创新不是邬学强一个人的功劳。“我有经验和技艺,设计和创意是我的弱项,但这些年轻人有。”秉承着这样的认知,邬学强提供优厚的条件,寻求有创意会设计的年轻人,一起走上创新之路。

    于是,服装、手包、领带、书签等创意实用品不断丰富着工作室的文创产品种类。“传统绣品极具收藏价值,但是价格贵、耗时长,几十万上百万元的价格和动辄几个月乃至几年的绣期限制了蜀绣的发展,要迎合市场,就要打破传统,让创意走在市场前面。”邬学强说,“古老技艺与新思维之间、老一代人的经验与年轻人的理念之间产生碰撞与融合,让蜀绣在产品形式、刺绣方法乃至售价上都有了突破,让蜀绣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

    C

    拓展蜀绣的繁殖土壤

    除了以绣画结合等创新方式丰富蜀绣内涵,邬学强还十分注重蜀绣的普及和推广,拓展蜀绣的繁殖土壤。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帮助绵竹灾后重建,邬学强开始义务为绵竹绣娘培训蜀绣技艺。“帮助灾后重建,只是出资不够,要出一份力帮助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邬学强说。从最开始一个星期培训两次到一个星期培训一次再到几个月培训一次,四年的奔波让绵竹成为了工作室最大的基地,目前仍有20多位绣娘稳定为工作室提供绣品。

    除了绵竹市,简阳市老农乡、甘孜州道孚县都有邬学强的身影。目前,居家灵活就业的生产方式占到了工作室绣品来源的三分之一。

    此外,工作室还与成都市天回小学校、成都市锦北小学校等学校合作,开设蜀绣兴趣班。对孩子的培养,邬学强有着自己的想法:“开设兴趣班是着重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古老技艺的博大精深,同时还能增加他们的动手能力,不至于孩子们独立生活时连纽扣都不会缝。”

    D

    将技艺传承下去

    前不久,邬学强刚收下了第五个徒弟。在邬学强心里,传承好、发展好蜀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零基础学习蜀绣,往往坚持一年才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作品。”邬学强说,蜀绣的针法运用、配色方法等技艺不能一蹴而就,漫长的学习时间让很多人心生退意。为了将绣技传承下去,邬学强尽己所能给年轻人提供相对稳定的学艺条件。除了提供食宿外,邬学强还每个月提供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补贴。

    除了蜀绣技艺的传授,从市场调查到营销,邬学强都会督促徒弟们认真学习,“保守只会让蜀绣技艺缺失,让蜀绣的路越走越窄。”邬学强说,“我希望年轻人越全面越好,所以我不能有所保留,就像我师傅当初教我那样。”

    今年4月,徒弟张云交上一幅作品《韦陀》,这幅耗费一年多时间的作品将泥塑作品用蜀绣的方式进行了呈现。为了让作品更完美,邬学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作品进行调整。

    在蜀绣之路上行进了40年,对于邬学强来说,蜀绣于他而言是“美的享受”。今年3月下旬,在重庆举行的第54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邬学强花了5年时间完成的绣品《唐卡——文殊菩萨》受到观众热捧,但邬学强并没有满足,闲暇时还常常从中找不足,不断寻求进步空间。“等把年轻人培养起来了,我就静下心来绣一些作品,工作室放一些,捐一些给博物馆,算是不辜负师傅的培养,也是对国家大力扶持蜀绣产业的回馈。”

当前:A4(2019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