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卡”释放乡风文明
——十堰市茅箭区二堰街办百二河村推进乡村治理实践
孙波岳 运锋 刘沣 郑玉学

    “今年,我爸爸对门前卫生越来越上心,积极性比以前高多了。”日前,湖北十堰市茅箭区二堰街办百二河村一名村民的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对笔者说。

    自从全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邻里的房前屋后越来越美,唯独这家院子,因为该村民常用来堆放杂物,显得较为凌乱。直到去年春,全村开始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后,他家的环境卫生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这是湖北十堰市茅箭区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的缩影。自开展积分制管理以来,该村把村民在勤劳致富、环境优美、文明美德、热心公益等方面的表现量化为具体的分值,发放对应分值的积分卡,并通过积分卡进行商品兑换,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走出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乡村文明治理工作新路子。

    “爱心卡”衡量

    乡风文明建设的“分值”

    “爱心卡”是百二河村“两委”依据《爱心超市“爱心卡”积分管理细则》,向符合标准的村民发放的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资的积分卡。

    “爱心卡”面值为5分和10分两种,可累积兑换等值爱心物资。村民有发展产业致富、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热心村内公益等表现,由爱心超市管理人员做好登记,并向其发放对应分值的“爱心卡”,每季度最后一天以户为单位到“爱心超市”集中兑换。

    “爱心卡”积分项目涵盖勤劳致富、公益事业、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类别,例如积分项目第二条规定,荣获“百二河之星”“十星级文明户”“卫生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等称号的村民,可积20分,有多项荣誉称号可重复加分。通过量化积分,让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勤俭节约、环境卫生、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人群得到“高分”和“好口碑”,让好吃懒做、铺张浪费、不孝敬老人、不讲诚信、不爱护环境的少数人得到“低分”和“差评”,让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

    “爱心卡”绘就

    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貌”

    自该村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度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庭前屋后打扫得干净整洁,相较以往乱堆乱放的现象有了明显改善,改变的背后是制度的引导,也是全体村民共同配合与努力的结果。

    对于全村环境卫生的变化,村民雷阿姨感触颇深。以前,她有时在自家房前乱扔塑料袋、包装盒等,导致庭院凌乱。有了积分管理办法后,她很快就转变了习惯,不仅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种上了鲜花。

    “村里整治环境卫生的做法非常好,讲卫生、爱护环境真是个好事情,家家户户干干净净,还能挣积分兑换物品,我觉得很好。”雷阿姨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如今这也是百二河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心声。

    通过褒奖先进、激励后进的积分模式,在村民中形成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

    “爱心卡”蹚出

    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

    “‘爱心卡’激发了乡亲们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村集体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了。”百二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天明如是说。

    百二河村贫困户梁东新曾一度依靠低保金、困难生活补贴等生活。通过干部帮扶,2017年,梁东新养殖的蜜蜂产蜂蜜500多公斤,收入达3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梁东新将养蜂规模扩大至50箱,成为百二河村的养蜂大户。类似的事例,在百二河村很常见。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这是制定《爱心超市“爱心卡”积分管理细则》时,党员群众共同的心声。积分项目的第一条就规定:“勤劳致富,不等不靠,主动发展产业或者主动就业。当年每发展成功一个产业项目积10分;一人稳定就业积5分。”同时,对积极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的村民也奖励5分。实打实的激励措施,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现在该村蜜蜂养殖、艾叶加工等产业红红火火,实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并进、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频共振,推动了产业、人才、生态、组织和文化的全方位振兴。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更加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我们将持续推进‘爱心卡’等做法,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盈乡间,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驻百二河村第一书记徐敏如是说。

当前:B2(2019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