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坚守37年 只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
——河南漯河一教师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
李继辉 李天亮 李晓光 胡文斌

    5月30日,2019年5月的“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河南省漯河市朱耀环小学教师集体荣登5月份“中国好人榜”。

    获奖的是来自漯河市舞阳县保和乡朱耀环小学的老师。朱耀环小学位于舞阳县西南部,地理位置偏僻。目前虽然只是一所只有一到四年级的村办教学点,但在校学生却将近400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200多人,而教师却只有19名。从1982年开始,一批一批的老师坚守三尺讲台,先后为2100多名孩子撑起了希望的蓝天。

    1982年的朱耀环小学,只有5个老师,120个学生,22间砖木结构的小瓦房。瓦房到1999年的时候,全部成了危房,只能被拆除,老师只好带着学生到村中闲置的民房里去上课。

    2000年,村民捐资在原址建了一座教学楼。但由于经费紧张,学校也没有院墙、大门和操场,四周杂草丛生,地面凹凸不平。一到汛期,紧邻学校的三里河洪水泛滥,二十来米宽的水面水势凶猛,有时甚至会漫延到校园内。当时学生家长只有纷纷想办法,把孩子转到外地上学。留在该校上学的几十个孩子,几乎全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每当开学的时候,老师们就用白石灰水围绕校园浇出四道白线,课前课间,带孩子们在白线内活动。

    然而,老师们没有因为学校规模小、条件艰苦等客观原因而降低工作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们用废弃的门板展示学生作品;在用过的条幅背面贴上纸、写上字表明活动主题;没钱买书,就把古诗文写在纸上并贴在教室门上供孩子阅读……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连年被评为“保和乡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离乡的孩子逐渐转回来上学,随着在校生的增加,2010年,当地教育部门想方设法为学校建起了围墙和大门。

    为了尽快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老师们不等不靠,自己整修校园。2011年暑假硬化学校路面时,气温高达40度,男教师和建筑工人一起干活,校长王艳霞也带领全体女教师上工地帮忙抬沙子、搅拌水泥。学生家长闻讯,也纷纷来到学校帮忙,并找来了三台搅拌机助阵,工程最终如期完工。

    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里开辟出了第一片可做操场的平地,建成了第一个花园,栽种了第一棵花草,修出了第一条甬路……一个破旧的学校换了新颜:校园规划新颖,四季有花,处处闻香;墙壁洁白,教室宽敞。

    环境的优化只是第一步,如何教育好200多名留守儿童,成了老师们牵肠挂肚的问题。他们经常对留守儿童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放心走吧,我们一定会担负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责任!”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和日常生活情况,老师们常以微信的形式,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在远方打工的父母。

    2018年5月,在著名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周波教授的援助下,学校成立了“贾湖笛文化留守儿童乐团”,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孩子的童年生活。

    暑假,老师们给留守孩子熬清凉的绿豆汤、发降温的冰激凌;寒假给孩子们煲去火的莲子粥。老师们精心的呵护,抚慰了留守儿童孤独的内心。在外务工的家长们纷纷表示,非常感激老师们的付出。为表谢意,家长们自发给学校捐赠了价值6万余元的草坪、防滑垫等物品。

    朱耀环小学先后获得“舞阳县十佳花园式学校”“漯河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漯河市十大幸福沙澧优秀儿童之家”“2018年度漯河好人集体”等荣誉称号。朱耀环小学的老师们,通过37年默默的坚守,用爱和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幸福的学习天地,给孩子们留下了快乐成长的美好童年回忆。

 

当前:A3(2019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