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商家频现关门“跑路”现象,预付式消费存在维权难、市场监管不力、相关法律不完善等问题,社会需要思考——
预付式消费的诚信困局该如何“破”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袁矛

    近段时间以来,国内最早的连锁健身品牌——浩沙健身陷入新一轮的关店风波,北京、天津、南京、成都、郑州等地的店铺相继关闭或转让。健身房频繁闭店的现状,再度引起了社会对预付式消费诚信问题的热切关注。

    所谓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商家支付一定的资金获得消费凭证后,按次或按期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方式。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多元化,预付式消费模式已由最初的供水、供电、公交IC卡充值消费渗透到健身休闲、教育培训、美容美发、餐饮行业、儿童娱乐等多个领域,因其能为商家回笼资金,又一定程度上能为消费者节约费用,这种表面上看似“双赢”的模式,一度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当面对老板卷钱“跑路”、店铺突然关门、服务质量难保证、服务项目中断等问题要求退卡退钱而遭拒时,消费者才猛然醒悟,预付式消费的安全难以保障。预付式消费的诚信困局一直都在,作为消费者,怎样才能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而相关部门又该如何治理?日前,记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采访。

    被辜负的预付信任

    3月末,在四川成都一家浩沙健身房充值办卡的黄女士发现店里的设备设施损坏后基本没有维修,“当时4月1日闭店,我还以为是检修呢,结果第二天情况反而更糟糕了,所有的柜子都打不开了,要想打开柜子必须寻求健身房工作人员的帮助。”对此,黄女士感到很纳闷。她赶紧询问了其他的会员,这才得知成都浩沙健身的部分店面已经关闭,黄女士所在的店也要换老板。

    近段时间以来,浩沙健身接连不断的闭店风波,使一些会员很懊恼,也使市场流行的预付式消费再次陷入诚信困局。无独有偶,今年2月,因动感单车而走红的网红健身房GuCycle位于北京、上海的健身房也陆续关闭。

    然而,此类事件并不仅限于健身房。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有不少市民有这种“被骗”的经历。近日,成都的蓉蓉(化名)发现,小区门口的理发店大门紧闭,门上张贴着一张6月26日的《武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令整改通知书》,上面黑纸白字地写着关于理发店无故拖欠员工工资以及相关的处理决定。蓉蓉这才意识到这家理发店“跑路”了。她没有收到理发店的任何闭店消息,也没有其联系方式,卡里700多元的余额索要无门。“没有办法,卡里的钱只有打水漂了。”蓉蓉叹了口气,无奈地对记者说。

    梳理公开报道,记者发现,也有一些市民在受骗时及时投诉。今年2月18日,什邡的朱女士因不满意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效果,联合几名家长向什邡市消委会投诉,要求退还预付的课时费,并终止培训。经多方调解,培训机构最终办理了退款手续,共计退回未消费的课时费110900元。

    在预售式消费中,像朱女士这样有着较强维权意识,又比较幸运地将钱拿回的人并不多。一些人在面临商家“跑路”或者对服务效果不满意时,往往选择吃“哑巴亏”。“退钱是件很耗费精力的事情,中间会遇到很多扯皮的事情,根本没那个精力。钱比较少的情况下就选择放弃投诉,吃一堑长一智吧。”采访中,市民杨先生的话道出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态。

    “骗局”频发背后原因探析

    7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青羊区某大型商场的一家健身房,一名店员正在给消费者讲解办卡的价格和服务项目。“办理年卡可增加6个月的有效期,并且年卡的时间越长优惠力度越大。”当记者问起,如果店铺关停卡里的钱会不会退时,店员一直强调:“我们是商场的知名店,绝对不会关闭或卷钱‘跑路’,如果店铺装修升级,我们也会及时通知会员,并为他们寻找新的锻炼场所短时间过渡。”

    在走访多家店铺后记者了解到,很多店铺的预付卡一旦办理就不会退款,也很少有签订书面合同,多数都是商家的口头许诺。这使得预付式消费一旦发生侵权,消费者维权会变得异常艰难。

    尽管维权难,但仍有一些消费者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记者从四川省消委会了解到,今年四川第一季度消费者投诉热点中,预付式消费的投诉占有较大的比例。梳理公开报道,记者发现,关于预付式消费常见的争议有: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质量不满意的;对经营者变相提高价格不满意的;经营者在发卡时规定了使用期限,到期消费者卡中尚有余额的;预付卡退卡的;经营者转让店铺,原预付卡折价使用的;经营者突然中止经营,预付卡无法消费的等等。

    不仅在四川,全国各地诸如广东、湖北、山东、江苏等,在第一季度发布的消费者投诉热点中,预付式消费的问题居多。究其背后的原因,出现诚信困局最大的问题是规则缺失。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家仅对多用途预付卡设置了发卡门槛并由央行进行监管,而大量的单用途预付卡处于“无备案、无存管、无监管”的“三无”状态。因此,预付式消费乱象多多,根源还是在相关法规不健全及监管不到位。

    加强管理破解诚信困局

    在当今社会,预付式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然而,预付式消费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和优惠的同时,也会因商家不诚信而带来一定的损失。为破解这种诚信困局,目前,全国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出台相关管理规定,狠抓落实, 堵上预付式消费漏洞。

    近年来,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已出台地方性法规,为预付式消费设置发卡门槛,对预付式消费发卡主体进行分类管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今年1月1日起,上海正式实施《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规定明确,上海建设统一的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同时,建立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将关门跑路、一年内因违反规定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以及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情形的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经营者,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今年3月,福建省消委会以福建美容化妆品行业为试点,与福建省美容化妆品产业商会等联合推出“美业预付卡消费诚信联盟”。由联盟统一制作、发行由银行金融机构实施保证金存管的消费预付卡,根据各商户经营实力、诚信记录和消费者评价指数,核定其销售预付卡规模并实施动态管控。同时,联盟与消委会联合建立服务监督热线和诚信预警系统。

    记者了解到,在预付式消费领域,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来规范。有专家建议,应尽快出台针对单用途预付式消费卡纠纷的专项法律法规,对发卡资质、发卡规模、资金用途、退卡机制等方面进行规制。采访中,爱悦动健身房的陈教练建议,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消费者在办理预付卡时要清晰地了解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时间限制以及有哪些服务项目等相关规定,并要保留好诸如付款等相关的凭证。

当前:1版(2019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