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任明德走了。对他的称呼很多:战斗英雄、道德模范、北疆楷模、任老爹、任爷爷……然而人们想起他,更多的称呼还是——那个“老兵”。
6月14日,内蒙古通辽历史上第一次上万人自发吊唁,痛别一位老党员、老军人。如今,城市街边的公益广告牌上还印着他的大幅照片,他的事迹还在通辽人口中传颂。
为报党恩,毅然投身革命
1925年,任明德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的一户贫寒人家。4岁丧父的他,在逃难中艰难成长。
1947年春,中国共产党解放内蒙古,任明德迎来新生。他从此牢记,是党救他全家脱离苦海,他要舍此一生报党恩。同年10月,22岁的他辞别家乡,投身革命。第二年,他火线入党,从此,把一生交付给了党和人民。
任明德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在1948年10月的锦州战役中,他全身留下14个枪眼。
1953年,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前夕,几十名侦察员深入敌军阵地侦察兵力部署,全部牺牲在一片密集的地雷区。会排雷的任明德和四名战友临危受命,接受了这项“死亡任务”。那次,他一个人排出25枚地雷。正当他们完成侦察任务准备撤离时,一名侦察员误触地雷,当场牺牲。顷刻间,枪炮声铺天盖地响起。危急时刻,三名战友一把将任明德推进土坑,趴在他身上。火力停止后,他连拖带背,把三名重伤战友带回营地。三天三夜没合眼没吃饭的任明德,在地图上标出敌军20多处装备部署。总攻时,这份地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明德投身上百次战斗,立过两次大功,三次三等功,荣获“爱兵模范”“战斗标兵”称号。
半身瘫痪,不忘报国为民
1977年夏,时任师后勤部副部长的任明德,在一次赴太行山区检查国防工事时遭遇车祸,腰脊椎间盘断裂,导致半身瘫痪。不愿给部队添负担的他决然告别,回到通辽。
那年冬天,任明德上公厕时,被遍地的粪便冰包绊倒,重重跌了一跤。这一跤让他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从此,周围的居民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半瘫的中年男人天天待在厕所里,和妻子马桂兰一起清理公厕。一个冬天,他和妻子清理了三座公厕。更令人意外的是,任明德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渐渐直起了腰,扔掉了拐杖。半年后,行走如常。两年后,腰脊椎断裂处全部愈合。
从此,任明德便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推走成堆的垃圾,清理污秽不堪的公厕,修化粪池,填平泥泞的臭水沟……
这一干就是四十年。
四十年来,任明德义务清运垃圾上万吨,清扫街路5万多公里,相当于在长征路上走了两个来回,推坏铁皮垃圾车6辆,用坏扫帚300多把。
当然,他做的远不止这些。
他开设家庭书院,劝导打游戏上瘾的青少年;他帮失业青年找工作,给上不起学的学生和生病无钱治疗的人捐款;离世前四个月,他还到科尔沁区委组织部捐款一万元,接济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离世前三个月,他又到科尔沁区扶贫办再次捐出一万元。
任明德就这样不问回报、无条件地奉献,百姓称他是“通辽的一块宝”!
老兵故去,精神依旧永存
战争年代,为了人民,他把生命交付给党;和平年代,他日日清扫街路和厕所,全心呵护街坊邻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任明德“北疆楷模”荣誉称号,让老兵精神传遍北疆大地。
如今,通辽有了任明德精神传承工作室、明德志愿者服务队,任明德的孙子任建斌也从爷爷手中接过了志愿者服务队的大旗。在明德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通辽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仅科尔沁区注册志愿者就有65000多人,相当于10多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通辽市各行各业的人们以老兵为镜,自觉践行明德精神。任明德的名字,烙印在了通辽人的心中。
人们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任明德却是天天在做好事,一辈子都在坚持。”可在他的心里,这不是做好事,而是做一个党员、一个兵该做的“正事”。
有着71年党龄的老兵任明德,战场上精忠报国,陋巷里奉献一生,他用一辈子的初心坚守,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通辽市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