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书
马从春(安徽)

    慢读书,称得上一种品味与境界。好比一个人,拥有充分的时间,流连于山水,不急于赶路,从容惬意中,所见皆成风景。

    偶得书,虽如获至宝,却不敢贸然阅读。总得待到那么一天,人闲了,心静了,独坐窗台,一盏清茶一本书,在文字中徜徉,在思想里碰撞,恣意流连。读毕,若意犹未尽,亦可以文字直抒胸臆,快意之致。

    慢读书,关键是慢下来。读书犹煎药,需小火慢熬,不徐不疾,三碗水收成一碗,方尽其用。

    时间要慢下来。忙里偷闲、快餐式的阅读不宜多,如此读书,虽能充饥饱腹,却无甚营养,还难免消化不良。有人自诩一目十行,半天就能读完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我一直不能理解那会是怎样的状态。我读书极慢,可以数天,可以数月,数年亦有之。

    我所居住的小城,极宜慢读书。寿州小城不大,却已历千年,始建于宋代的古城墙,屹立至今不倒。周日的上午,我尽可登上城墙,斜坐于垛口上读书。遥想近400年前,寿州的书生们在循理书院苦读,循着书山,奔向科举的考场,亦奔向名落孙山或衣锦还乡的命运而去。

    南宋的陆九渊是喜欢慢读书的。《陆象山语录》曾引诗表明他的读书观:“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是说,读书不能性急,要沉潜其中,反复玩味、推敲,来日方长,慢品细读,终能领悟。

    慢读书,四季皆可读。春日融融,陌上花开,晨起而读书,有鸟鸣声悦耳;夏日黄昏,暑热散去,于荷塘边读书,清凉宜人;秋日凉风飒飒,登高处好读书,秋思之感油然而生;冬日午后,阳光斜照,捧书阅读,慵懒的时光里,亦有了深深的诗意。

    慢读书,书有清香。慢读之人,亦爱书、惜书。古人读书,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此草有清香之气,开卷后清香袭人,被称为“书香”。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无蛀书”,据说即是芸香草之功。唐代白乐天曾任别称“芸香吏”的校书郎,整日沉浸在浓浓书香里,妥妥的乐天派。

    慢读书,让自己沉浸在不老的时光中,享受阅读,以文字累积思想的厚度。

当前:4版(2019年07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