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建筑是骨架,环境是容貌,文明则是灵魂。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如今,文明的种子已经在河北石家庄大地上播撒,浸润于每一位市民的日常行为中。
市民文明十条深入人心
“乘车主动让座、有序排队不插队、不闯红灯、不争道抢行、公共场所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节俭用餐不浪费、垃圾放进箱、遛狗拴绳粪便清。”如今在石家庄,大家对市民文明十条不仅耳熟能详,更重要的是,许多市民自觉将其付诸行动。
6月25日,6路公交车沿裕华路向东行驶,车厢内渐渐坐满了人。到达省粮食局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上了车。“大爷,您坐!”坐在靠近前门座位上的一名男士主动让了座位。这位姓苏的男士告诉笔者,他平时出门都会乘坐公交车,只要遇到行动不便的人,自己都会主动让座。“我还年轻,让座是应该的。相信等我老了,也会有年轻人给我让座的。”他说,在石家庄,公交车上让座已经成了风气,如果不给老人让座,自己心里都不舒坦。
石家庄市民文明十条中,让74岁的杨兰菊感受最深的是最后一条。“以前,不管是大街上还是小区里,经常能看到狗粪便,不小心还会踩一脚,心里别提多腻歪了。”杨兰菊说,现在好了,人们遛狗的时候带着纸,狗拉完后自己清理,然后扔到垃圾箱。“除了这个以外,遛狗拴绳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杨兰菊说。
党员带头参与文明城市建设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中,志愿者的身影是一抹动人的亮色。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激励下,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广大青年率先奉献,千万男女老少纷纷走上志愿服务岗位,加入到参与、奉献、宣传创城的行列中来。
每月的第一个周六是党员志愿者服务日,那一天,全市多个街道路口都可以看到身穿红色小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党员志愿者。他们有的手持小红旗在路口维持秩序;有的将自行车摆放整齐,有的拿着笤帚簸箕打扫卫生……市质监局的柯旭已经参加过多次党员志愿活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走上街头参加志愿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建设,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柯旭说。
石家庄于2014年设立党员志愿者服务日,5年来,广大党员志愿者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社区院落等地,广泛、持久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已构建起了以共产党员志愿者为中坚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进行。
社区志愿服务也不甘落后。在新华区,合作路街道合作社区,由社区工作人员组建的“创城志愿队”对老旧楼院展开重点整治,使得小区卫生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在长安区,中山东路街道、跃进街道、育才街道、胜北街道、河东街道、广安街道的社区志愿者们纷纷行动起来,持续深入开展“洁城”行动……经过志愿者们双手的美化,一个个老旧小区变了样,生活的环境更美了,居民们纷纷为志愿者竖起大拇指。
以法规和制度推动常态创建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石家庄着眼于常态化创建、常态化管理,抓长效机制建设,改变“运动性思维”,把创建工作不断推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今年6月1日起,石家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不文明养犬行为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遛狗不拴绳、粪便不清理等四种违法行为集中进行处罚。6月2日,由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市城管局联合组成的不文明养犬整治行动队,从早晨5点到8点,在棉四小区、盛世长安、建明小区等11个社区中,共暂扣大型犬、烈性犬6只,小型犬3只。第二天,执法人员对鑫界王府、西雅小区等13个社区进行了专项整治行动,当场查扣违规犬10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查批准,2018年7月1日,《石家庄市公共文明行为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河北省首部关于文明创建工作方面的地方法规,在全国省会城市也走在前列。《条例》的出台,是推动石家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的有力举措,全市迅速掀起了学习《条例》、践行文明的热潮。
创城无终点,文明永延绵。文明创建是“永远在路上”的一个过程,而文明城市创建只是一个引领,其最终目的在于将文明的种子撒播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文明的基因融入每一个市民的血液中,由文明城市嬗变成的城市文明成为石家庄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