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骥:农村教育的一颗“螺丝钉”
本报记者 赵青 实习记者 李林晅 袁矛

    人物名片

    赵家骥,四川眉山人,81岁,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育部基教司聘任专家、四川省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关爱明天十佳五老之优秀专家、原乐山市教委主任。在职期间既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农村教育研究,其撰写的600多万字论文和著述中,有67项获奖、6项成果在国内推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被聘请为全国农村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第一次向赵家骥提出采访邀请时,老先生很干脆地拒绝了,彼时他刚刚结束在成都温江区一所大学的授课,一边微笑着与学生告别,一边严肃地解释道:“我只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不需要宣传。” 等到第二次邀请时,记者开门见山地阐释了“希望能通过对他的报道,让农村教育受到更多关注”的想法,他听后精神一振,整个人当即变得柔和起来:“农村教育我倒是乐意讲的。”

    迄今为止,赵家骥81年的人生与“农村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受益于农村教育,工作后便开始致力研究农村教育,退休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农村教育之中。采访中,他用略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严肃且执着地说:“农村娃娃想出人头地,得靠知识改变命运。”

    因教育而改变命运

    “是共产党让我有书读。”整个采访过程中,这句话赵家骥重复了好多遍。在我国,教育一直得到国家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全国文盲比率80%,学龄儿童入学率20%的困局,一方面,国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另一方面,国家力量全面投入办学,公办教育广泛展开,开办了大批公办学校。如今,在我国各地还能看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标语。

    教育的力量使得数以万计的人摆脱了文盲身份,也改变了其中不少人的人生轨迹。赵家骥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农村家庭的赵家骥,2岁多时父亲去世,全靠母亲一个人拉扯他和妹妹长大。这位农村妇女魄力十足,在家里急需劳动力的当口,她却选择了让孩子读书。

    赵家骥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50年,上小学四年级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跳级考上了眉山中学。

    1951年,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开始统一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初步形成。1951年秋季开学前,新中国第一套全国中小学通用教科书出版。“读中学以后,读书条件明显变好了,特别是师资力量变强了。”赵家骥回忆道。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

    那时候学生不多,赵家骥这个“比桌子高一点,学习很认真,很努力”的跳级生,自然引起了全校不少老师的注意。“可能看我年纪小,学校老师都很关照我,特别是邹仕昌老师,尽管从初中到高中,邹老师都没有教过我,但是他对我的关心我一直都忘不了。”就此,赵家骥心里埋下了一枚“教书育人”的种子,并选择报考四川师范大学。

    把赵家骥带上农村教育这条路的,则是曾经的眉山中学副校长余盛泽。1982年,在赵家骥刚就任乐山市教育局局长时,时任乐山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的余盛泽正着手研究农村教育,他向自己新官上任的学生传授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名对农村教育颇有研究的西南师范大学教授给赵家骥。“正是依照几位教授的理念,我才有机会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赵家骥感激地说。

    深耕农村教育几十年

    实地调研农村教育状况、帮助解决贫困家庭读书难的问题、完成多部极具实践应用价值的农村教育著作,几十年来,赵家骥的工作成绩斐然。

    “只有深入农村,才会真正地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赵家骥语重心长地说,在就任乐山市教育局局长不久,他便将手头的行政事务交由同事负责,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他发现挡在农村教育面前最大的难题是——贫穷。因为贫穷,孩子被迫辍学;因为贫穷,学校教育资源受限。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调研期间的夜晚,赵家骥为此辗转反侧,久久难眠。

    结合调研结果,多方探讨后,赵家骥与同事按各地条件规划出一些解决方法。比如在乐山井研县,免费给学生发放相应的兔子并由学校提供饲养场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喂养,等到兔子长大后,再统一售卖,所得收入用来抵扣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调整,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赵家骥说。

    在深入农村调研时,赵家骥发现许多成人因为要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又要下地干活,没有多余的钱和空闲的时间读书。“成人不读书,不懂技术,可能会永远穷下去!”为此,赵家骥创造了“短平快”教育模式。“一般的成人教育课程一年需要1200个学时,但是农民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所以我将成人每天的学习时间缩‘短’,最重要的一点是成人教育课程内容一定要适应发展水平、见效快,这样就形成了‘短平快’教育模式。”赵家骥对自己创造的模式很是骄傲。

    “短平快”教育模式迅速在当地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课堂,学政策技术。1987年,“短平快”教育模式还在亚太地区大众教育研讨会上获得高度赞扬。也是在这一年,国家教委在河北涿州召开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正式开始。听到国家全面吹响农村教育改革的号角,赵家骥激动万分,紧接着他开始探索将普通基础教育、职业基础教育以及成人基础教育三种教育结合起来的新理论。

    随着农村教育结构的改革,农村职业中学快速发展起来,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1996年,在《三环论——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的基础上,赵家骥提出“宽实活”职技教育模式。

    多年来,赵家骥提出的多个农村教育理论开创了农村教育的新局面,帮助了无数农民脱贫致富。如今,这些理论仍旧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赵家骥也依然在农村教育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点亮农村孩子的科技梦

    穿梭在各个学校开讲座、当学生的科学辅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比赛……2001年,赵家骥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身体力行地奔走在中国教育的最前线,这一次他将重心放在了着力提高农村孩子的科学素质上。

    “科技是时代命题,创新是灵魂,实践是根本途径,活动是载体,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所以说,科技时代引领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赵家骥独创了激励式、启迪式、引领式“科创三式”教育法,帮助农村孩子实现科技梦。

    学生小翠就是“科创三式”教育法的受益者之一。小翠曾经是一个热爱学习,在科技创新方面极具天赋的孩子。但后来,因为父母离异,小翠变得自闭寡言。看到孩子这样,这可急坏了赵家骥:“当时我想了想,决定通过‘科创三式’教育法的启迪式来引导小翠。”

    一次上科学课时,赵家骥走到小翠身边,拿起小翠还未制作完成的螳螂捕捉器,手把手地教她完成最后的步骤。当成品螳螂捕捉器完成以后,赵家骥又辅助小翠一起试验螳螂捕捉器的各项功能。在试验的过程中,赵家骥不厌其烦地一步一步指导小翠。看到螳螂捕捉器成功地捕捉到一只小螳螂后,小翠咯咯地笑了起来。“看到小翠笑了,我感到特别欣慰。”在这之后,赵家骥常常去看望小翠,指导小翠完成各种小模型,小翠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18年来,哪所学校邀请赵家骥去开讲座、辅导学生,他从不拒绝。每次讲课,他都坚持自己准备课件,想办法讲一堂精彩而生动的课程。他还常常自掏腰包购买科技方面的书籍送给学生。多年来,赵家骥辅导的优秀学生不胜枚举,多次在全国、省市科技比赛中获奖,他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他把自己比作农村教育的一颗“螺丝钉”,在他看来,帮助孩子造梦,帮助孩子圆梦,让青少年插上科学的翅膀,这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才会有持久的支撑力量。

当前:A1(2019年07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