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妙笔画国宝 皴擦点染绘春秋
——“中国百杰画家”刁华甫的艺术人生
本报记者 朱乔明

    人物名片>>>

    刁华甫,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国防书画院院长、成都锦水书画院名誉院长、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国画)客座教授,作品入编《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当代中国书画名人图录》。 2000年,荣获“中国百杰画家”称号。

    穿过满是老成都味道的长长街巷,经路边茶客的随手一指,刁华甫的画室转眼就到了眼前。陈年院落,拾阶而上,忽闻得爽朗笑声,抬头望去,原来刁老早已满脸和蔼笑容地立在门前。入得室来,但见一幅画工精妙的《卧龙之春》映得雅室生辉,画纸上,虽只有新竹一丛,桃花两树,熊猫三只,却引出故事无数。

    困顿疑无路 丹青启新图

    生于1942年的刁华甫,成长在成都北郊的凤凰山脚下。由于爷爷是一位前清秀才,且家中颇有些字画收藏,因此刁华甫在幼年时便见识了不少优秀的画作,他喜欢看,更想自己画。

    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因家道中落,住址迁徙,刁华甫一家的生活逐渐困顿。后来,刁华甫和家人甚至不得不借住在位于成都簸箕街的亲戚家,父亲卖干杂的微薄收入,便是一家人的主要生活来源。

    清苦的生活早早地磨炼出刁华甫对待困难的乐观态度,他自小便惯于在困境中苦中作乐。当时,在刁华甫就读的张家巷小学有一位学过西画的美术老师,受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绘画知识的传授。立体结构、透视原理、造型比例……这些知识让本就对绘画很感兴趣的刁华甫一下子捕捉到了生活的亮点,课后的时间里,他向老师虚心请教,刻苦练画,有时甚至练至废寝忘食。

    虽然经常会面临买不起画纸与颜料的窘境,但刁华甫对绘画的热情一经点燃,就再也没有熄灭过。

    在那个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学绘画,显然是一种很“小众”的兴趣爱好,而若要选择将之作为人生职业来发展,则更需要有尤为坚定的信念来支撑。1958年,习画多年的刁华甫顺利考入成都市美术学校,成为了该校的第一批学生。

    自此,刁华甫的人生正式走上了绘画的道路。他告诫自己:“学贵有恒,天道酬勤,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放眼艺术绝顶。”正是本着这份初心不改,当年那个爱画如痴的执着少年,在若干年后,终成为一位国画名家。

    工写传国粹 巧思创绝技

    回忆起在美术学校的时光,刁华甫直言自己很幸运,因为“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 指引自己近距离地触摸到了国画的艺术脉络”。

    美术学校的课程开展得扎实而又丰富,这使得求知若渴的刁华甫一头扎进了艺术的海洋。儿时对中国国粹的那份向往,驱使他在努力学好装潢设计专业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学习国画。三年的时间下来,刁华甫对国画的鉴赏水平及自身的绘画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毕业后,刁华甫进入成都市人民商场成为了一名美工,在之后长达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从未间断过对国画的研习与创作,其中他最喜爱的题材,就是中国国宝大熊猫。

    1963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刁华甫在重庆参加展览期间有幸拜会了画家吕林。这一次拜会,成为他绘画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在刁华甫的心目中,吕林是实至名归的以国画形式表现熊猫的“第一人”。得知刁华甫也喜欢画熊猫,吕老师十分高兴,当即便铺纸下笔进行示范,向他面授绘画技法。现场观摩了吕老师的示范之后,刁华甫用心记下了其之所长,而其之所言“写意画要注重线和面的结合,画好大熊猫就是最好地体现国画线和面的关系”,更是让他在艺术道路上受益深远。

    刁华甫认为,临摹可得高趣,在遍览中国优秀画作的过程中,他走近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诸多大家,从他们的作品中接受熏陶,吸收养分。擅于引众家之所长的刁华甫,更擅于别出新意成一家。在吕林传授的运用浓淡墨色进行线面处理的技法基础之上,刁华甫独具新意地创立了工写相结合的“绝技”。他利用工笔国画的绘画特点,对熊猫的神情及皮毛加以细致入微的描绘,并采取虚实并用的手法,巧妙地结合肌理技法在画纸上铺就出一派活灵活现的景象。

    在创作熊猫题材的国画过程中,除了重视对熊猫毛色与质感的高度还原,刁华甫也十分注重紧扣熊猫的形体动态特点。为了能把熊猫画好画活,他无数次实地观察熊猫的生活习性和场景,并拍摄了大量图片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功夫不负有心人,刁华甫笔下所画的熊猫,毛感蓬松,憨态可掬,眼神充满灵性,与观者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气韵在画纸上流动,令人啧啧称奇。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各大画展中,刁华甫画的熊猫多次获奖, “刁熊猫”的美誉不胫而走。

    情怀深几许 国风扬千里

    成名于熊猫的刁华甫,画路很宽。他常说:“艺术家应从全方位增强修养,勤练画里画外的功夫,当好艺术之坛的多面手,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几十年来,刁华甫一直孜孜以求,他始终怀揣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度热爱,全方位全题材地塑造自己的绘画风格。

    2010年10月26日,美国孔子学院博物馆的画展上,一幅题为《黄溶山川知秋晚》的中国山水画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作为唯一一幅登上宣传海报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作品,西方美术界对此画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幅极具标志性的作品。

    这幅画的作者,正是国画“多面手”刁华甫。

    刁华甫的作品,色调轻快,墨彩明丽,简洁明快的笔调将动物的灵性、花卉的丰姿、山水的秀美、人物的风骨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幅画都倾注了他的精巧才思,是他艺术灵魂的笔墨化身。作为中国首批百杰画家,刁华甫的作品不只作为中国国粹的代表进行国际展览,他创作的以牡丹和熊猫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曾有5幅作为国礼赠给外国元首,另有上百幅精品画作被海外书画爱好者收藏。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通过刁华甫的画卷,悠悠扬千里。

    看刁华甫作画,绝对是一件快事。他作画以重彩、水墨、工写并重,十分讲究笔法、墨法、章法,在线条的刻画上,每一笔他都努力追求笔精墨妙,对肌理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了精妙绝伦的地步,因此,在他笔下流露出的是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一种大家的风范。待画纸铺就,墨色调毕,他气势潇洒地提笔挥毫,胸有成竹,毫不拖泥带水,令观者目不暇接。这般眼明手快、酣畅淋漓的境界,如若没有精到的绘画功底和透彻的艺术领悟,根本无法做到。在他的身上,人们感受到的是岁月积淀出的厚重的文化自信,更是时光打磨出的高深的艺术造诣。

    在皴擦点染之中,在寒来暑往之间,刁华甫将全部心血蓄于笔墨,绘就了一幅幅锦绣春秋。在艺术的道路上,刁华甫从不满足,始终在探索,在进步。

当前:A4(2019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