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结合”,她帮这个村子美起来富起来
——龙岩市龙门镇湖坑村第一书记曹雯驻村帮扶的那些事儿
詹鄞森

    曹雯是龙岩人民医院信息科副科长。2017年11月,她主动报名,来到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湖坑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过去,湖坑村被龙岩市委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区委、区政府授予她“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当村民们知道眼前这位美丽温婉的女子就是曾是独五团的副政委,带领(闽粤赣)边纵队战士们解放龙岩城的张震东的外孙女时,对她十分亲热。张震东曾经在龙岩工作过,曹雯说:“外公常常对我们说,‘我们参加革命是把脑袋掖在裤腰上,不谈任何报酬并且随时都可能牺牲。我们流血流汗,为的就是建立新中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你们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党和国家培养你们还付工资给你们,所以更要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曹雯介绍,如今,在各级政府和外出乡贤的努力下,湖源乡农民协会会址旧贻谷堂进行了修缮,历史资料也更丰富。依托会址,建设了农民公园和全区第一个宪法主题公园,将红色资源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完成了游山健身步道、古榕纳凉园、湖源亭等设施,成为宜学宜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湖坑村党支部成立了“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下设6支服务队,联系服务群众。服务队共挂钩联系90户村民,帮助解决村内旱厕改造、修复水渠、道路硬化等困难30余件。

    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扎扎实实做实事

    驻村以来,曹雯走访了50多户农户,经常与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及困难群众拉家常,听取意见,村民有事也愿意与她商量。她也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向市区领导汇报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当她得知村民迫切希望能有公交专线到学校。为此,她多方协调、争取,开通了105路公交专线,解决了孩子上学、村民出行的问题。村里老人多,老人们缺乏活动场所,她努力争取了“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新建占地约300平方米共3层的幸福院服务用房,设有活动室、娱乐室、阅读室、卫生室等。

    龙岩人民医院领导也常到湖坑,慰问驻村派出干部。院长李斌生、党委副书记谢晓焜一行多次到村里调研,听取曹雯帮扶湖坑村三年发展规划及驻村工作进展,多次组织专家来村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助力健康扶贫。

    曹雯说:“市、区领导对我们村的发展高度重视,多次到访。我们还邀请了区财政、卫健、住建、农业、水利等部门的领导和热心乡贤,共同帮助湖坑村发展,解决资金。驻村至今约争取资金300万元,用于为村里办实事、做好事。”

    为了推动精准扶贫,村支部利用秀山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0户,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合作社注册资金120万元,成员按蜜蜂养殖、蜜蜂包装和销售分工,带动贫困户就业,让贫困户家庭都有稳定、持续的收入。

    发展光伏发电,是彻底实现脱贫的好项目。该项目年收益约10万元,另加发包上交3.5万元(店租、管理费、山林承包款等),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3.5万元,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红绿结合”打造生态宜居品牌

    湖坑村地处新罗区西北部,人口少,位置偏僻。去年11月,曹雯作为驻村干部代表参加了福建省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培训班,那时她就开始考虑,如何深度挖掘“红绿结合”文章,将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融为一体,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打造生态宜居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湖坑村积极打造福建第一个巨型水稻基地。村主任戴伟健介绍说:“我们请来中科院院士,在秀山源农场指导百亩巨型水稻良田改造。这种巨型水稻,高2米多,产量比杂交水稻更高,稻下可套养鱼、蛙、泥鳅。村里再种上红心芭乐等珍奇水果。不久以后,孩子们可以在蛙声一片中享受采摘的快乐。”

    如今,他们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让更多村民来这里学习,努力把周围农田变成高标准、无公害立体生态科技观光园和研学基地,让村民获得更多收入。

 

当前:3版(2019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