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永兴街道通过开展“党员领跑·美丽永兴”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引领作用,对辖区六村一社区的11个院落点位进行全面打造升级,为辖区居民人居环境的升级“再添新彩”,让农村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助力乡村振兴。
8月1日,记者走进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永兴街道蜡梓村九组新落成的“群众之家”,这里郁郁葱葱的花卉绿植、干净整洁的门前小院、悉心手绘的文化墙……无一不彰显着当地村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横巷子居民共同维护文化墙上的盆栽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这样改不得行,我做饭肯定要堆柴火,这些柴火我不搬。”永兴街道蜡梓村在开展人居环境升级项目之初,就遇到了一个难题,79岁的村民邓大爷一直坚持露天土灶台做饭,不愿意搬走堆放在公共区域的柴火。
“我们多次上门,给他详细解释了露天灶台和柴火堆放带来的安全隐患,劝导他改电或改气做饭。”面对邓大爷的“坚持”,蜡梓村党委副书记仁健一方面联系邓大爷的子女进行协商,一方面带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动员解释。最终,邓大爷同意了村党委提供的改造方案,搬走柴火改用电器,并对房前屋后进行绿化升级。
“环境更巴适了,做饭也方便了,感谢政府。”面对改造后整洁的屋后小院,邓大爷高兴地说。
据介绍,此次永兴街道开展的升级项目,从适宜群众生产生活出发,以凸显院落原生态文化为遵循,结合实际拟定各自的美化提升整治方案。街道机关和驻街道单位各党支部通过深入村民家中走访、在点位上召开院坝会、带领群众到院落美化示范点位参观等方式,向群众做最直接的面对面宣讲,做最直观的点对点对比,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由带领群众干,转变为群众自觉干。
“小景观”点亮人居新环境
“现在我们几家人时不时聚在新修的凉亭里喝茶、聊天,升级后的环境真的太巴适了。”在永兴街道红花村,一片在竹林里打造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小景观”,已经成为白家湾院落长范俊和邻居们闲时分享美食、共话家常的新去处。
记者看到,永兴街道打造的“小景观”,都是先从房前屋后卫生整治规整做起,再到周边环境的美化提升,就地取材,以最小的投入获取院落面貌的最大提升。利用路边空地进行绿化装饰、种植绿植花卉,用竹篱笆规整菜地,用艺术美感点亮农村院落,营造出了整洁、优美、文明、和谐、宜居的人居新环境。
文化墙连起居民关系“心纽带”
“爱国守法树新风,秩序安全保平安;敬老爱幼传友善,共建文明横巷子;不当言行敢指出,改变恶习人人赞;遇事不慌听意见,大凡小事共治理;邻里和睦常相伴,共享美好新家园;要想美好永兴传,居民公约记心间。”走进永兴街道场镇社区百年历史老街横巷子,新打造的文化墙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84字的《横巷子居民公约》。
循着横巷子的文化墙往里走,入目的是一幅幅手工彩绘,一句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正能量短句,一盆盆生机盎然的小盆栽……“有了这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和照顾的文化墙,新老邻居之间慢慢熟识了起来,文化墙成为连起居民关系的‘心纽带’。”横巷子居民、89岁的老党员陈长贵说道。
“点位整治提升后的舒心环境对其它院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直观的感受激发了更多居民动手美化环境,让每个人成为美丽环境的建设者、守护者,提高了群众安居乐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永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各点位还将通过建立党员院落长制、制定院落村民(居民)文明公约等方式,构建起村(居)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