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学校可以做些什么?
赖春明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加强劳动观念教育。陶行知先生讲:“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青少年学生劳动机会越多,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学校应采取组织共青团团日活动、少先队队日活动、班会活动等措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劳动光荣而神圣等观念。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让学生深切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劳动对于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劳动大众等美好品德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力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

    着力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在加强学生劳动观念教育的同时,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有助于劳动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劳动习惯的养成。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农事季节的变化,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农事体验活动,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而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感恩自然,增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靠劳动成就。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要求、指导并激励学生力求把生活中的日常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让学生在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同时,逐步把劳动变成一种习惯并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注重劳动能力培养。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家务劳动是最基础的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学校应按照这一要求,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要求、帮助并督促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在劳动中逐步实现双手更灵巧、心灵更纯洁、生活更充实、行为更美好、能力有提升。同时,应组织学生参加打扫校园卫生美化学校环境、打扫校园周边卫生美化社区环境等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等。有食堂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拜食堂师傅为师,学习和面揉面、蒸馒头,学习洗菜、切菜、炒菜,让学生从生活技能开始,学会劳动、学会自理、学会合作。

    抓好劳动场地建设。马克思讲:“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山区学校、农村学校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开辟一定规模的学生劳动场地不是一件难事。应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提供保障,切实加强劳动场地建设。实践证明,农村学校分班级组织、指导学生种植时令蔬菜和花卉的劳动教育模式值得提倡。同时,学校还有必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加强劳动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劳动兴趣的养成、劳动技能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师资条件。

 

当前:3版(2019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