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守护“夕阳”
——记“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发起人张佳鑫
本报记者  漆世平

    ●人物名片

    张佳鑫,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发起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成员、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身边好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自2011年以来,张佳鑫不断发展壮大“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公益项目,带动全国100余所高校志愿者,深入全国500多个社区,帮助老人学习电脑、智能手机等应用知识技能,让老人更好地融入信息化的生活环境,被誉为“科技助老好青年”。

张佳鑫为老人讲解手机使用方法

孵化组织—“红色初心”老党员志愿服务队成立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大三学生张佳鑫,发起成立“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公益项目,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帮助社区老人学习网络技术、玩转数字生活。

    8年来,在张佳鑫与他的团队的带领下,北京、上海、四川、湖南等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志愿者加入到科技助老公益活动中,累计参与志愿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覆盖全国500余个社区,直接帮助老人达20万人次,间接受益老人达80多万人次。

“夕阳再晨”活动合影

    立志

    成为一名志愿者

    “想去北京做一名志愿者。”抱着这样的想法,2008年,18岁的张佳鑫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北邮”)。

    当年7月底,张佳鑫被北邮录取后,被邀请加入到学校的学生交流群,群内的学长学姐们时常分享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照片和心得。“他们做志愿者时那青春阳光的模样深深地印进了我的脑海里,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他们。”

    带着对公益事业的执著,当年9月,刚进入大学的张佳鑫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学校的阳光志愿者协会,注册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加入协会的第一年,我和协会的其他20余名同学每周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到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给小学生上课。”张佳鑫至今仍记得自己通过收集塑料瓶、玻璃瓶等方式筹集资金为该校的孩子们买文具的情景。

    在这之后,张佳鑫又参加了社区科普、国庆游行方阵阅兵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志愿服务他人为自己带来的快乐,也对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扎根

    科技助老进社区

    2011年5月,北邮学生宿舍楼下张贴了一张海报“寻找改变世界的种子”。张佳鑫被海报上描述的“鼓励青年人做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服务”所触动,他想到自己和远在陕西的姥姥视频时的情景,“姥姥因为弄不好摄像头而急得满头大汗。”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像我姥姥那样不会使用科技产品的老人非常多,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许多60岁以上的老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一道看不见的数字鸿沟。”张佳鑫思考道。于是,他召集了13名同学,组建“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公益服务团队,走进社区教老人学电脑。

    走访社区、张贴海报,第一次开展活动时,当张佳鑫和队友满怀期待地推开海淀区羊坊店街道有色设计院社区活动室的大门时,里面一个人都没有。

    “当时活动不成功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老人的喜好。”张佳鑫总结道,经过反思和深入调研,在后来的活动中,张佳鑫及时根据老人的需求变换课程内容,从最初的教授电脑操作为主到教授微博、邮箱、智能手机的应用,再到媒介素养课程。经过8年摸索,张佳鑫的“科技助老”项目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开展科技助老活动的社区从一个到500余个,参与活动的老人从零星几人到场场爆满。“每当看到老人们因学会一项技能,开心得像个孩子的时候,我就觉得再多的付出,再多次的重复都是值得的。”张佳鑫说。

    “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公益项目能够被复制到全国500余个社区,直接、间接帮助老人达到上百万人,靠的是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教材和标准课程。如今,“夕阳再晨”已经积累了100多讲的课程讲义,出版了3本总字数达到37.8万字的《夕阳再晨》系列丛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由张佳鑫团队开发的网络云课堂也上线了,“如何发布朋友圈”“微信钱包的使用”……包含200多堂特色课程资源的云课堂可以让老人更方便地接触到他们所关心的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信息。

    孵化

    用科技搭建熟人社会

    8年来,张佳鑫和他的公益团队渐渐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经常有老人给张佳鑫打来求助电话,他至今仍记得2013年冬天那位给他打电话的老人金五姨。

    2013年12月的一天,张佳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说自己正在北邮门口,希望能与他见面聊一聊自己母亲的事情。原来,这位叫金五姨的老人常年居住在香港,她的母亲已经105岁了,在她负责赡养期间居住在香山养老院,她希望“夕阳再晨”团队成员能每周去养老院看望她的母亲,并为母亲捎上一些水果,陪母亲聊聊天。

    “当时因为团队服务能力有限,加之香山养老院路途遥远,我很无奈地婉拒了金五姨老人。”张佳鑫遗憾地说,虽然那次没能帮助到老人,但这件事让张佳鑫感受到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无可奈何的事情,也深切地体会到老人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于是,张佳鑫开始思考如何扩展团队的志愿服务内容。

    2014年,在社会企业和社区发展组织的公益理念激励下,“夕阳再晨”在向全国复制助老服务模式的同时,又探索成立了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帮助社区居民搭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服务队,为社区老人建立QQ群和微信群,号召大家一起做垃圾分类、打扫社区卫生、唱歌跳舞……

    在“夕阳再晨”的引导下,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忠实里社区的忠实守望队、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的“花团锦簇”文体骨干队、海淀区东升镇的“老年英语俱乐部”……这些社区社会组织渐渐成长起来。

    “青年学生是最大的志愿服务群体,社区是养老最大的需求方,我们的目标是孵化更多的服务模式,将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社区老人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科技搭建熟人社会,以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张佳鑫说,希望通过志愿者的牵线搭桥、创设平台,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让陌生人变成熟人,最终实现邻里守望,促进社区文化繁荣。

当前:A1(2019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