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知识焦虑”不能仅靠“知识付费”
刘天放

    近年来,知乎Live、喜马拉雅听书、豆瓣写作营、混沌大学等各类知识付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知识付费的元年,知乎Live上线一年,便吸引了近350万人参与,到2018年已经达到2.92亿人。据艾瑞资讯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张,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

    知识付费,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同时使付费者获取知识。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知识,也能激励优质内容的付费平台形成良性竞争。然而,从反馈的信息看,知识付费并没有让人学到多少知识。就知识的购买者来说,知识付费难以见成效,主要是选择太多,时间太少,造成人们的决策瘫痪,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时间有限,盲目跟风,以及知识宝库中的“精华”难觅,加上自律性差等,都导致知识付费没有达到预期。

    而就收费方而言,付费平台把知识付费搞得越来越像一种“社交货币”。而花钱买来的“知识”,如果不是“物有所值”,接下来想再用“割韭菜”方式盈利,恐怕只能是美梦。传播知识,如果不以质量取胜,最终被抛弃也是早晚的事。高质量的知识付费产品,同样需要提供者的倾心付出。如果“干货”不多,只是把一般性知识加以包装,进而形成“网红经济”或“粉丝经济”,这样的知识付费模式恐怕走不远。

    客观地讲,知识付费,确实可以作为缓解“知识焦虑”的一个办法,移动互联网普及加快了生活节奏,人们害怕听到“你今年读了几本书”这样的问题,而知识付费的出现,恰恰能够缓解人们的知识焦虑,弥补心灵空虚。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若想获取知识,不仅有知识付费一条路可走,且这条路能否走得通还有待观察。人们对知识的真正占有,必须经过一个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并不轻松甚至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它需要专注的观察、复杂的思考、反复的训练,才能将你面前的信息资源消化或内化成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而事实上,很多知识付费者往往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感觉钱交了,知识就是我的了,课放在账户里,有效期很长,就更懒得去看了”——改变这种看法,还有一段路要走。

    “知识焦虑”蔓延已成趋势,但如何缓解,不仅“知识付费”一条路;只要舍得时间和精力,到处都是可以获取的知识。就算把知识装在了自己脑袋里,如果不经过深度思考,加以转化和利用,也只能是一些基本无用的知识堆积。别说是付费知识,获取任何知识都需要终生付出努力。由此,若想获取知识,当以务实的态度求索,并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才是缓解“知识焦虑”的正确态度。

    (据《吉林日报》)

 

当前:4版(2019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