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的图书馆 少了些文化担当
毛建国

    时值暑期,许多中小学生选择去图书馆温书、复习,叠加原有的读者群体,不少图书馆出现人流高峰。然而有读者反映,很多图书馆实行严格的“朝九晚五”制,到了时间就关门。媒体走访北京10家图书馆了解情况,发现个别图书馆或阅读区域延长了运营时间,但大部分图书馆闭馆时间仍然较早,周末尤其如此,有读者和家长直呼关门太早不方便。

    图书馆提供了汲取知识的海洋,满足了人们对于诗意生活的向往。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当下,图书馆的建设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很多图书馆都成了城市的地标。

    图书馆是用来“看”的,这个“看”并非只是在外观上承担了城市的“审美担当”,而是指图书馆是让人看书的地方。如果脱离了看书,那么图书馆建得再多再美,也不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担当”。现在的图书馆条件好了,藏书丰富了,而且有了不少电子化设施,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看”的需求。可是,“看”是以时间为支撑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班上课的时候没有时间,而只有下班下课之后才有空去图书馆。

    当结束一天工作学习的人们,想要到图书馆静静待一段时间,却发现大多数图书馆与社会保持着同样的作息时间——你上班他也上班,你下班他也下班。虽然情况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图书馆可能是“朝九晚六”,有的图书馆可能再延长一点,但总体来看,想要晚上到图书馆看书,基本很难实现。一个没有图书馆灯光的夜晚,总是让人觉得少了什么。

    北京某图书馆一名工作人员认为,因图书馆的非营利性等原因,常态化延长运营难以实现。其实,非营利性与晚上开放并非一定相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其非营利性,更应该注重社会功能,既然有着广泛的晚间阅读需求,那么图书馆当然应该增加这一功能选项,即便这会增加一定的运营成本。

    现在不少城市都建有24小时城市书房,可城市书房毕竟只是缩微版,不能代替图书馆的作用。从读书体验来讲,还是图书馆更能满足大众。明亮的城市书房与关门的图书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当然,我们沉浸于夜间图书馆的美好想象,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份工作。其实人们也不是希望图书馆无限加班,更不想无限剥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事实上,城市的夜晚,依然有很多岗位在运转着,这主要还是一个做好工作安排的问题,图书馆在这方面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

    图书馆建起来就是用的,吸引的人越多,图书馆的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图书馆“朝九晚五”有着成本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是部分图书馆缺少了些文化担当,这里面的问题,更应得到认真梳理和解决。

 

当前:A3(2019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