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处暑天气凉
秦延安(陕西)

    当一场雨浇灭了夏日的气焰后,天空中的暑热就如同秋天的闲云般疏散开来,再也难以聚拢了。田野里的谷物分外欢实:大豆提腹,玉米保胎,辣椒披红,棉桃开花……一个个饱满壮硕,尽情地奉献出季节的馈赠。

    “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 三伏过后,暑心不死,仍有猛虎,但早已没了伏天的张扬,妩媚的秋色开始在天地万物间滋长弥漫。《二十四节气解》说:“处,止也,谓暑气将于此时止也。”“立秋处暑天气凉”,更一语点破了季节的行踪。

    时间的辞典里,有去无回。处暑,在宣告一场辉煌的结束之际,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它带来的不仅有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还有心的澄明。于古人而言,处暑“涤心”,几乎是与寒食祭祖、端午赛舟、中秋拜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等同样重要的习俗。此时,人们会在处暑这天“涤心”:在家里的中庭放置一杯净水(一般是新打的井水),过三天后再收起来,意为送暑净心。洗尽铅华,必见真淳。在古人看来,一切皆由心始,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如果想把世界看得清楚,就要让心保持清静。洗心净意、修身养性,古人正是要通过处暑涤心的仪式,来审视自己的心灵,表达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只可惜这一古老习俗,早已隐匿到时光的深处去了。

    俗谚云:“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其实并非白天热,而是早晚凉了。万物的奥秘就在这渐渐悬殊的温差中,悄然孕育着。艳阳有了细嗅蔷薇的柔肠,枝头的果子借机积淀糖分,浓缩了花的芬芳。“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孟浩然《初秋》)。夜长风重,暑气再也停留不住,这一场别离在清静的夜晚,更显凄凉,那滴滴泪水就连门外的香附子上也是。相比孟浩然的伤感,白居易则豁达洒脱不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处暑之后的习习凉风,让人的心情跟着天地一同辽阔起来。举着莲蓬的荷花,还有青芜与红蓼这样的草木,都在物换星移中揭示着生命密码,那不仅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与天地共往来的人生规律。生命的多姿,让处暑在不同的事物上得到了丰富的映照。

    处暑之后,炽热终归清凉。揖别炎夏,饮一盏浓茶,或剥一个菱角,向着院子一坐,正可开启一年中最为享受的好时光。

当前:4版(2019年08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