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先富起来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以乡风文明助推精准扶贫
蒲大伟

    “黑娃,去年工作队送来的羊羔,你转身就卖了。今年工作队又送来了鸡苗,你打算咋卖啊?”“这次不会了!工作队这样帮我,再不努力脱贫,我都没脸见人了……”

    连日来,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官庄镇张家村群众加紧排练自编自导的小品《懒汉脱贫》,准备参加县里举行的文艺演出。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淳化县全力播撒精神文明的种子,让“乡风文明”的美丽之花盛开在淳化大地,在精神扶贫中筑起“乡风文明”建设的新高地,实现物质富有和精神富足联动推进、同频共振。

    道德讲堂

    夯实乡风文明之基

    乡风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淳化县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基础上,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的方式,积极开展“道德讲堂”进村镇、进校园和进家庭等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去年3月份我们为县上11名道德讲堂讲师和2名主持人颁发了聘书,并在全县范围开展道德讲堂,进一步提升群众整体素质。”淳化县文明办主任刘小荣说道。

    淳化县各村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道德讲堂”活动,全县今年已累计开展道德讲堂278场次,设置红黑榜274个,张榜公布252人,修订村规民约883条,推广传世家训1356条,规范红白喜事537场次,评选乡贤164人,评选诚信村民160场次,建立孝道基金14800元,评选孝子孝媳251人,评选孝顺家庭109个,开展文艺下乡60场次等。

    “通过道德讲堂,村民在政策理解、环境意识、思想作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润镇寨子村第一书记田民政说,下一步,村支两委还会继续以此为抓手,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而不断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培树好家风

    带动新民风

    乡风文明,侧重精神的鼓舞;精准扶贫,侧重实在效果。这两者,如何相融?“脱贫路上,无论我们如何连拉带拽,总有个别贫困户不上路,你干着急没什么办法!只有把‘等靠要’的根彻底铲除,群众才有可能扶得起来!”和群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十里塬宁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宁喜民深有感触地说道。

    淳化县以“家风家训”为里,以“村规民约”为表,表里结合加强民风建设,推动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形成新的文明风尚。通过悬挂家风家训牌,制作村规民约宣传栏,张贴善行义举榜,弘扬男女平等、孝老爱亲、诚信向善、勤俭节约的精神,实现自我管理和约束;在全县各镇村大力推行丧事简办喜事新办,逐步抛弃陈规陋习。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和爱心超市的作用,让群众当核心、唱主角,积极参与民间事务调解、监督与服务。

    好乡风涵养

    脱贫精气神

    有制度约束,重实践养成,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贫困村走上脱贫路。

    淳化县秦河中心东塬村,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一句“有女莫嫁东塬村”,道尽了这里的贫瘠与落后。

    为加快该村脱贫出列,在第一书记冯学军的主持下,连续四年评选出优秀党员周顺成、脱贫标兵李兴财、道德楷模李泽年等一批先进典型,让贫困户就近感受榜样的力量。

    贫困户有了信心和动力,积极参与大路菜、奶山羊等特色种植养殖业;获得收益后,村集体投资2万元手绘文化墙5000平方米,年初,东塬村还举办了首届村级“春晚”,戏曲、舞蹈、小品等10多个节目轮番上阵,村民脸上笑开了花。“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既能提升村容村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助力脱贫攻坚,一举两得。”东塬村驻村工作队长田武表示。

    如今的淳化,“环境卫生有人管”“红白喜事有人办”“文化活动有人抓”“先进典型有人树”……乡风好起来,群众富起来。

当前:B2(2019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