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引领优势 打造志愿服务亮丽名片
——探寻志愿服务工作的“南阳师院现象”
谢冰松

南水北调库区沿线小学环保志愿行

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荣杰为志愿者服务队授旗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博士服务团与长江委、中科院水保所、国际土壤信息中心专家联合考察中线水质

南阳师范学院博士教授志愿服务团现场指导种植技术

南阳师范学院留学生志愿者在南阳汽车站开展志愿服务

 

    学校名片:

    南阳师范学院为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始建于1951年的河南省立南阳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南阳师范学院。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201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2017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拥有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重点学科8个。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中原曲艺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汉史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等21个。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校务公开示范单位”“河南省属本科高校行风评议第一名”“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第一名”“河南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本科院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领导班子连续三年被省委确定为最高等次“好”。

    

    “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发给7月24日召开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提出的殷切希望。

    近年来,南阳师范学院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注重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科研平台优势,丰富志愿服务内涵,充实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载体,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绿茵读书志愿服务组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连续三年入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其中科技支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两个项目获得了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7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学院党委书记黄荣杰应邀赴京做了全国典型交流发言,并被收录到《中国志愿服务年鉴》(2018卷)。连续3年入围、两次获得全国先进典型,这在全国高校中都是绝无仅有的,造就了河南省志愿服务工作的“南阳师范学院现象”。

    ◆  建强队伍,确保志愿服务专业化

    集中优势人才,建立志愿服务队伍。经过广泛动员,学院师生注册志愿者2.4万余人(占全校师生比例为82%),成立了春蕾志愿社、雨佳服务队、唐烨芳服务队和女教工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组织30多个,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水质志愿服务站”等10多个校外志愿服务基地,先后招募120多位博士、教授和2万余名师生参与志愿服务,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队伍。

    建设培训基地,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学院持续加强对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和引导,积极做好志愿者登记注册、服务记录、关系转接、兑换服务和褒奖激励等工作,把有志有为的志愿者纳入到骨干志愿者队伍中来。充分利用河南省志愿者培训基地在学院落户的优势,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使志愿者做专业人;发挥专业特长,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志愿者们既是服务队员,又是咨询决策“智囊团”,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  建章立制,推动志愿活动常态化

    志愿服务制度化。制定志愿服务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服务宗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人员构成等内容,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健全规范化管理机制,为保障志愿者服务持续有效开展,探索实施科学系统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包括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志愿者教育培训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推进了科技支农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工作台账,活动规范有序。年初制定服务工作方案,定期交流经验、沟通情况、传递信息,推动项目精准化实施,不断总结经验,提升项目质量和水平。建立志愿工作手册,记录活动情况和服务时间,确保工作数量和质量。注意收集有关图文资料,及时归档,为项目检查、验收和评估提供依据。

    志愿服务常态化。坚持“每周有一次活动,每月有一个活动日,每年有一个活动周”,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企业机关、景区景点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扶贫、科技支农、法律援助、文艺巡演、关爱留守儿童和新农村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活动机制。在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中,南阳师院不断探索服务的新形式、新载体,建立丹江库区教学实践基地,教学与志愿服务并重,用教学实践指导环保志愿服务。举办主题论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美丽丹江”采风行动、“青春与环保同行”演讲比赛、丹江库区环保座谈会等,与南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举办以“同一江水同一个梦”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与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县委宣传部、渠首朝阳小学联合举办“大手牵小手环保伴成长”志愿服务活动。此外,成立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移民般迁、产业规划等12个专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定期深入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农村社区、厂矿企业,组织开展环保宣传、移民政策宣讲、水质调查、植树造林、地质测量、旅游规划、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新农村建设调研、文化保护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10余年来,志愿者先后深入库区及沿线村镇开展环保宣传、水质调查、地质测量等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参与志愿者10000余人。召开专题讲座50余场,制作展板100多张,走访农户200多家,调研企业40多家,发放宣传单40000多份、环保手提袋8000多个,受众50000多人次。

    ◆  立足需求,实现服务内容精准化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南阳师范学院紧紧结合办学实际,明确发挥优势,形成立足南阳、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格局,广泛开展校企、校地合作,与唐河县、社旗县、宛城区等深度合作,通过和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村镇开展广泛合作,使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平台形成合力,确保志愿服务的针对性,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

    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助力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安全。南水北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民心工程。作为中线水源区高校,南阳师范学院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水源区的生态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义务。2004年以来,南阳师院依托“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围绕志愿服务工作的需求开展学术研究,为志愿服务提供智力科技支撑。成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工作站,制定详细的志愿服务方案,坚持严格标准,招募、培训师生志愿者,根据专业特长、服务意向,实际需求,建立了环境检测、移民搬迁、产业规划、政策宣传等多个小分队,确保活动实施不仅规范有序,而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发挥文化育人优势,广泛开展绿茵读书活动。文化是文明的重要部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职能。南阳师范学院绿茵读书会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致力于开展全民阅读公益推广活动和爱心志愿服务,推进书香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学生社团。坚持开展全民阅读公益推广活动,一是连续28年举办公益书香文化广场,活动内容有国学经典书目推荐、书模表演、经典美文诵读、爱心图书漂流等,精彩的活动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学生及市民关注参加。二是举办文化公益讲座绿茵讲坛,通过新书通报、专家报告、读书交流等丰富内容的公益讲座,带动校内外读者积极参与绿茵讲坛,成为播撒书香,传递知识的有效载体。三是构建公益网络阅读平台。2014年,绿茵读书会成功研发了免费手机读书软件“悦读好时光”,上线以来每天阅读点击量达到千余人次,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四是积极开展送文化献爱心志愿服务,向在校大学生征集中小学课外读物,帮助方城县程庄小学和南阳市聋哑学院成立“绿茵图书室”。五是开展爱心支教活动,组织志愿者们利用双休日和暑假赴方城程庄小学、青海和贵州支教。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致力科技扶贫。扶贫工作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阳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基地,作为南阳地区高校,南阳师范学院2006年启动“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条例和制度,通过实地调研、对口支援、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精准帮扶等方法,持续开展系列化科技支农活动,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观光农业志愿服务团队为宛城区、淅川县、镇平县等地进行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实现了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积极与南阳市规划局、河南新纪元乡村建设规划院、南阳画家村等单位合作,承担了南阳画家村、唐河申老庄村、社旗周庄新村等“美丽乡村”设计项目,设计“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方案50余套,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关爱留守儿童、彩绘“文化墙”、环保知识宣讲、美丽乡村清洁等活动100余场,将温暖的关怀、先进的理念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递到农村,助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  突出实效,彰显服务效果最大化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孔永红、何玉身等5名同学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学术论文在河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奖。南水北调生态环保志愿者中,已有80多人考取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研究生,6名来自库区的志愿者回乡创业,继续从事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科技支农志愿者中有10%的学生获得省级奖励,20%的学生获得校级奖励,有160名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有8名志愿者学生成为回乡创业的典范。绿茵读书会会员张继山、闫晓景、胡启伟等一大批老会员毕业后继续从事爱心志愿活动,成为优秀的文化志愿者,绿茵读书会指导老师王莫离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先进个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增强了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升华了精神境界。

    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志愿者们在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搜集数据,依托科研平台,在实验中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科学,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保志愿者服务中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志愿者年均行程近5万公里,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采集制作植物数字标本10万多号,鉴定维管植物2468种,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持和素材。在志愿活动中,老师们获得科研素材,进行科学研究,获立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级科研奖励50多项,解决了大量的社会难题。

    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志愿服务工作,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合理化建议30多条,促进了库区和水源涵养区群众走上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12年来,“科技支农”志愿者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在周边13个县市分别建立南阳师院“科技支农”服务站,进村服务120余次,开展技术讲座120多场,制作展板300多块,走访农户400多家,服务群众12000余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增收。建立了猕猴桃、金银花等主要虫害生态防控的探索性科研实验区,为有机生态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在小流域内进行了退耕还林与石漠化生态修复模式、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培育出了耐淹水香根草抗寒品种,在丹江口水库丹库左岸淅川县马蹬镇及下集镇库区消落带推广种植2100余亩,减少了消落带土壤侵蚀,形成了绿色生态屏障,有效改善了水源区生态环境。

    如今,在南阳师范学院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以参与志愿服务为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已经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我们相信,志愿服务这朵红色文明之花,会在南阳师院越开越灿烂!(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当前:B4(2019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