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杨燕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农牧区要发展,不仅需要产业来支撑,更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来指引方向,只有释放农牧区精神文明的活力,才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我们要着眼于凝聚人心,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农牧民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提升精神风貌。

    发挥农牧民群众主体地位。广大农牧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受益者,要尊重他们的意愿,激发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在村庄改造等方面,坚持“一村一品”,保护传统,彰显特色,激发群众热情;做好对农牧民的培训教育工作,继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综合素质、生产技能,提高发展致富能力;着力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让他们得到实惠。

    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在农村牧区,因地制宜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平台和阵地是丰富农牧民精神生活最直接有效的做法。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点、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结合当地民俗、传统节日等,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农村牧区文化阵地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文化学习和宣传阵地。要建好用好农村牧区学校的特色课程,使其成为农村牧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例如开设红色文化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班等,加强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培育良好乡风民风。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必须把文明乡风真正融入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让广大农村牧区更具魅力。培育优良家风,传播慈孝齐家,传播治家格言,持续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其中,形成普遍共识;组织党员干部帮助、带动农牧民主动摆脱陋习,共同参与到村庄和家庭环境整治,培育文明新风;采取发放倡议书、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入户宣传讲解、微信平台发布等形式报道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加强农村牧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的关键,也是加快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要持续做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齐心协力把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落到实处,让农牧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内生动力。

当前:1版(2019年10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