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铭助听障者走出无声世界

    最好的助听器也无法让陈华铭听见声响。

    他说话声音很大。从别人的眼神里,他知道自己的吐字不够清楚,但他还是愿意一次次大声说出心声——我们这些人,渴望被“听见”。

    他经历过“两个世界”的穿越。9岁那年意外失聪,耳边所有的声音忽然消失,他被抛入寂静世界。

    20多年来,陈华铭眼见着残疾人的教育和康复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有机会上大学的残疾人越来越多,无障碍设施日益普及,“国家确实下了大功夫”,然而一个让人遗憾的现实是,人们对这个无声群体的了解依旧不足。

    陈华铭是天津聋人协会主席、中国聋协手语委副主任,他不断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渠道,向外界传递聋人的需求和难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一直致力于推倒横在“两个世界”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帮助这群特殊的年轻人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无法与外界沟通,是听障者面临最大的障碍。

    目前全国有2780万名听障者,仅天津就有将近14万人。陈华铭说,并不是每个聋人通过戴助听器、做电子耳蜗、进行康复训练就能够获得与普通人沟通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聋人只能靠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聋人,但能为他们服务的手语翻译却非常稀缺,这使得很多人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被困在无声世界里。

    陈华铭清楚那种痛苦。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一天早上一觉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听不见了。这个聪明好学的男孩变得无所适从。失去听力后的第一次数学考试,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他抱着卷子痛哭,“当时觉得世界不只是无声的,而且是黑暗的,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陈华铭硬是靠自学和抄同学笔记一路读到高中,考入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成为第一位获得天津市理工科优秀奖学金的聋人,并在人民大会堂捧回了中残联颁发的“德敏”成才奖。大专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被推荐到普通班级专接本学习,成为全国第一批参加高校全纳本科教育的聋人。

    他学会了手语,也开始真正了解聋人群体,更深刻地体会到,聋人要想融入社会面临着诸多难题。

    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像所有大学生一样去跑人才市场,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冷眼和拒绝。

    凭着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钻研,他先后找过4份工作,也遭遇过不平等对待的经历,最终他成为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电子政务科的技术人员。

    然而更多的聋人并没有他这么幸运,很多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即使这样,遇到黑心老板,拿到的薪水还会比普通员工少。

    自身的经历让陈华铭明白,残疾人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否则将会被时代抛得更远。手语翻译奇缺加大了聋人融入社会、追赶时代的鸿沟。特别是进入职场以后,“再培训、再学习变得很困难”。

    为了让更多人接触、了解手语,并对其感兴趣,陈华铭把手语作为一门课程带进了大学课堂,他自己成了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每周五的晚上,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小会议室里都会爆满,甚至连走廊上都站着前来听课的学生。

    在那之前,陈华铭去杭州参加了一次全国手语论坛,他受到启发萌发了在天津的大学里开设手语课的想法。

    他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找到了天津师范大学。没想到学校欣然同意了,并将这门课定为选修课,名字就是《中国手语翻译基础》,每次课两个半小时。

    在我国,手语也像方言一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去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残联等单位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国家通用手语》普及工作。借着2019年天津市承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契机,陈华铭和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天津聋人协会的工作人员一起,组织聋人和手语研究者及专家,根据国家通用手语,制定了各个窗口行业的常用手语100句,并向全社会推广。

    在他组织的“指尖传情,点亮人生”的一次推广活动上,陈华铭坐在台下,看着来自天津市火车站、天津市公交8路、天津地铁、天津博物馆以及高校的工作人员,以手语歌、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各行业的服务聋人的办法。

    这一幕让陈华铭特别激动,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在天津试行后,推向全国,推动全国的窗口服务行业普及通用手语,提升和规范助残服务,“手语好比一盏灯,点亮残疾人的人生,给他们带来温暖”。

    十多年来,陈华铭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中。他促成了天津移动短信息爱心卡,推动了天津聋人驾驶机动车辆,帮助市政府、市残联做好残疾人电动三轮摩托整治工作以及聋人家庭闪光可视门铃安装等工作。

    陈华铭常常与聋人学校的教师一次次走出校园,与企业深度交流,致力于帮助学生真正搭建能够融入外界的通道。他和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共同举办聋人创业训练营,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共同推动聋人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

    听力损失严重的人要想学说话,真的太难了,陈华铭说:“因为你不知道声音的样子,自己靠感觉去发音,而且没反馈,不知道自己是否发音准确,需要有人不停帮你纠正,这太难了。”

    他也期待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能产生出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但手语依旧难以被替代,因为手语对聋人而言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他们心中的眼睛”。

    (据《中国青年报》)

当前:B3(2019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