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守护高原的绿色
——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全国第七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李洪占
旦正措

    李洪占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村民,他坚持种树60余载,只为了绿化家乡的那一片片荒山。

    63年间,李洪占义务种树8万余株,是远近闻名的“种树老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脚步踏遍了蔡家堡乡的山涧沟洼,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家乡的公益事业。老人先后获得大大小小的荣誉:2016年11月荣获互助县第二届“感动土乡”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2017年4月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评选活动第185期中荣获三等奖;2019年2月荣获海东市第三届善行海东社会公德道德模范;2019年9月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他说:“那个时候,我们这儿全是黄土山坡,树是稀罕物。村里李极录家门口有两棵树,可宝贝了,害怕有人去砍树枝,李极录就用土墙和木板把树围起来了。”李洪占羡慕极了,想着如果自己家有棵树那该多好啊。他从李极录家要了三株幼苗,回家用水泡至发芽,小心翼翼地栽种到家门口,每天浇水三五遍,翻土七八遍,每天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去看那三株幼苗。当他看到三株幼苗长成枝繁叶茂的模样时,内心充满了希望,萌生了要栽种树木的想法。

    李洪占家世代居住的后湾村,地处湟水北岸山区,长年干旱少雨,树木成活率低,被老百姓称为“荒土岭、栽死鸟”的蛮荒之地。23岁时,李洪占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积极响应国家植树造林政策带领村民种树,日复一日的造绿、守绿、护绿,终将昔日光秃秃的大山演变成如今纵横方圆的大林海。

    他和乡亲们春天种树,夏天修剪,秋天补栽,冬天防火。他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双脚皴裂了一次又一次。他的脚步几乎踏遍全乡,乡里有几道山梁,有几条沟壑,甚至在哪里种了哪些树他都非常清楚。乡亲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占大坡”,因为他见坡就种树,见荒地就挖坑栽树。

    刚开始种树时,村里的人都不理解,他们觉得,就这黄土坡,土质贫瘠,加上长年干旱,树能种活吗?起初,水确实是令李洪占最头疼的事,他一开始挖土窝存水,后来自己挖水渠引水,大多数时间用架子车拉水、用马驮水,该想的办法都想了。如今村里建了水渠,通了自来水,引进了母亲水窑项目,给小树苗浇水方便多了,看到这些,李洪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80年,李洪占虽然从护林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种树早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看见荒地变成树林他心里就踏实。1982年11月,李洪占代表当时的蔡家堡公社后湾村大队,去县政府组织的植树造林表彰大会领奖。李洪占回村后将写有“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成绩显著”字样的奖状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以奖状激励自己。多少年来,每到春种时节,村民们都能看见他拿着铁锨背着树苗早出晚归的身影。

    63年间,曾经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的后湾村,一场由黄到绿的生态巨变悄然发生。1999年,中央启动退耕还林政策。李洪占在全乡第一个响应退耕还林,带领全村农民参与其中,不仅改变了后湾村千百年来的面貌,还从千万亩林海中走出了致富路。

    现年86岁的李洪占说:“见到黑刺树,我就心动,就想把它种到山上。”这是他一直以来最开心的事。

    “黑刺树容易成活,种植一棵引一棵,它能扩大生长面积,只需土质好,水源充足,黑刺树就能顽强扎根;柠条树比较皮实,而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柳树、松树不需要太多阳光,就种植到山坡阴面;柏树喜欢晒太阳,就把它种植到山坡的阳面。”这是李洪占老人经过几十年积累的种树经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李洪占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地去实现种树的理想。每天,他肩扛一把铁锹,手握一捆树苗,带点干粮就出门了。李洪占老人将种树称作“上班”,而这个班一上就是63年,且从未打算过“退休”。

    去年底因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由政府出资修建了新农村住宅房,后湾村搬迁到了条件优越的塘川镇,这是李洪占第四次搬家。从环境恶劣的山坡上搬下来,原本以为这样一来老人可以歇歇了,但他还是在坚守他的初心,一直坚持种树。他在塘川镇找了几处荒山,规划路线,继续种树。他还打算让儿子接班,让孙子也学会种树,将种树事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李洪占老人的二儿子夫妻俩如今也在种树致富的道路上奔走,算是间接传承了父亲的种树使命。

    蔡家堡乡是青海省马铃薯之乡,全乡近一半农户种植地膜马铃薯,部分种植地膜油菜、蚕豆等作物,每年的废旧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垃圾。李洪占老人在闲暇时间就会去地头捡地膜,一捡就是10多年。如今,李洪占老人家已是四世同堂,儿女们经常劝老人在家颐养天年,可老人就是闲不下来。在他的带动下,捡地膜已经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自觉行为,山上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当前:B1(2019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