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锅盖面
赵宽宏

    “镇江一大怪,面锅里煮锅盖”,如此煮出的面,叫“锅盖面”。

    镇江锅盖面,几十年前我就吃过。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冬日的凌晨三四点,我赶轮船回故乡,路过镇江。那时有两班轮船路过镇江开往我的故乡,可两班船都是早上六七点才从镇江开出。码头外面,江风凛冽,候船室内,人满为患,即便如此,不少人依旧扛不住严寒,冻得搓手跺脚。

    彼时,腹中无食的我顿生寒意,好在时间还早,于是我踱出室外,看到不远处就有几家卖吃食的店铺,烧饼馒头、豆浆油条,但最惹眼的还是一家面馆,煮面的锅就支在靠近门口的地方,热气腾腾的,连阴冷的寒意也仿佛被逼退了不少。

    面馆不大,坐着两三个食客。“吃面?”“吃面。”我应道。只见煮面师傅拿起一砣盘好的生面条往锅里一丢。那锅很大,直径在一米以上,锅里水面上飘着一只直径仅有尺把的锅盖,和面一同咕嘟嘟地煮着。见我好奇,煮面师傅笑道:“镇江一大怪,面锅里煮锅盖。”

    “稀奇了!为什么?”我问。我的故乡在镇江斜对面,虽有江南江北之别,然乡音相同,乡俗也应该相近,可这“面锅里煮锅盖”我却是头一次见识。

    “相传……”一见我有兴趣,煮面师傅也来了精神,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据他讲,乾隆皇帝有一回下江南,路过镇江,饿了,经过一家面馆,就进去吃面。面馆主人一看派头,知是贵客,竟慌了手脚,煮面时误把汤罐上的小盖子碰到了面锅里,没想到煮出来的面却别有一番滋味,受到乾隆的夸奖,“锅盖面”也由此得名。

    煮面师傅说完这个传说后,他自己也觉得不足为信。向我解释其真实原因是为了节约:面馆生意时旺时淡,为了生意旺时能一次多煮几碗面,就需有个大锅,然而生意淡时这一大锅水在那里煮着,就太不划算了。在锅里放个小锅盖,这样既可以保持水温,又能避免水沸潽出来。此外,面条躲在小锅盖下面煮,既能够煮透,又能够从锅盖边发散热气,面就不会被煮过,而且这锅盖必须由上好的杉木制成。

    我听得入神,待那面一端上来,就闻到一丝淡淡的杉木香,融合在浓浓的小麦的香气之中,扑鼻而来,诱人味蕾。面中加了碱,因此色泽鹅黄,悦人眼目;面条细篾丝一般,根根劲道,富于韧性。那一份醇厚的浇头,更是锦上添花,令人食指大动,欲罢不能。

    一碗烫乎乎的锅盖面连汤一起吃下肚去,我的手脚都热和起来了。离上船还有一段时间,我索性与煮面师傅闲聊起来。

    聊了没几句,煮面师傅拍拍手说:“要跳面了。”就走到案板那边去,把一大坨饧在那里的面团揉揉拍拍,随后拿起一根竹杠,一头插进案板那头的木架子里,自己则坐上这一头,单脚点地,一跳一跳地压起来。面团被压扁了,师傅又把它叠起来再压,一遍又一遍……直到我起身告别,这面还没完全“跳”好。可想而知,这番工夫“跳”出的面当然劲道润滑、别有滋味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因为交通逐渐便利,之后我回故乡绝少有路过镇江的机会,因此再也没吃过镇江锅盖面,但那怀旧的味道,如故友般不时萦绕于我的记忆。正好最近要回乡,我盘算一定要去趟镇江,会会锅盖面这个老相识。

 

当前:A3(2019年1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