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三项建设 破解三大难题
——重庆北碚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见实效
北 宣

    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为契机,创新建立“1+3”统筹推进机制,努力破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难题。

    ◆ 强化组织建设,着力破解“谁来做”难题

    北碚区按照“统起来抓、分开来做,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着力构建指挥有力、任务明晰、调度灵活的统筹推进机制。

    聚焦重点,构建“1+3”统筹机制。成立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生态文明建设、公租房社区服务、高校青年学生服务3个分中心,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到重点工作前沿。

    整合资源,打通“6+2”工作平台。围绕加强思想引领,突出服务群众,整合基层阵地,打通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卫生健康服务、科技和科普服务、融媒体传播服务6大平台。与西南大学联合成立网络素养教育基地,探索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德法相伴”,打通网络素养教育平台、法律服务平台两大平台。

    标准示范,推进“8+N”试点建设。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选择在朝阳街道、蔡家岗街道、歇马街道、水土街道、复兴街道、静观镇、澄江镇、柳荫镇8个街镇开展区级试点,并在全部所属村(社区)设立1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一步延伸工作触角。

    ◆ 注重渠道建设,着力破解“怎么做”难题

    北碚区围绕志愿服务基本运行机制,积极引导“编外”专业志愿力量参与,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精益求精,“编外队伍”建强生力军。坚持以8大平台、3个分中心为依托,在发动各相关单位党员干部参与的基础上,招募“编外”志愿者3860余名,成立1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开发“理论微宣讲”“青少年普法”“梦想心愿·夏乡之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并常态化开展。

    实处着力,“群众话语”融通舆论场。注重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转换话语系统,融通理论话语、政策术语、专业术语与百姓语言,组织编写“百话理论”系列通俗读物。同时,以快板、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方针政策、开展道德教育,让百姓看得见、听得懂、有认同、成共鸣、愿参与。

    小处切入,“滴灌服务”提高精准度。注重分类采集需求、分众开展活动,组织各分中心、平台、基层实践所、站围绕重点工作内容,成立各类志愿服务小队461支针对性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大主题”做成“小切口”,不断提高服务精准性、实效性。

    ◆ 完善内容建设,着力破解“做什么”难题

    北碚区将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群众社会责任意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

    强化以理服人,传播新思想。坚持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首要任务,持续开展“六进”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

    强化以文化人,弘扬新风尚。围绕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各行业先进典型宣传,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大力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每年开展文化进万家、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800余场。

    强化以“行”树人,培育新市民。积极推进“志愿之区”建设,招募志愿者13万余名,围绕推进“四城同创”开展“全民动手日”活动286场次,参与的干部群众达3.7万余人次。持续培育壮大“碚城义工”等本土志愿服务组织,引入启明星等专业社工组织9个,不断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转化为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自觉。

    据介绍,下一步,北碚区还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保障、建强工作队伍、完善运行机制,持续在全域化推进、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在扩大群众参与、凝聚发展共识、提升城市文明等方面取得实效。

当前:B2(2019年1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