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拥军老妈妈
——记中国好人、第六届四川省道德模范陈淑群
本报记者 漆世平

 

    冬日的暖阳倾洒在内江市市中区城西街道桂湖街社区居民陈淑群家的客厅里,屋子被染上了暖黄的色调。98岁高龄的陈淑群坐在藤椅上,用遥控器打开了电视机,正在播放的抗战剧是她最爱看的。

    看着电视机中的官兵,陈淑群扭头望向柜子上摆放的一幅用单人照拼成的“全家福”。“全家福”中有陈淑群一家四口:一头黑发的陈淑群、瘦削的陈淑群丈夫和穿着军装的两个儿子。

    将儿子送到部队 开启拥军之路

    1921年,陈淑群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上世纪四十年代,陈淑群嫁到自贡富顺,后随丈夫辗转来到内江,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不幸的是,1962年,丈夫因病去世,从此,陈淑群含辛茹苦,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

    1967年,大儿子陈家乾从重庆机械学校毕业后,参军入伍。也是在这一年,陈淑群走进了儿子的部队,目睹了战士的刻苦和思乡之情,感受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作出的努力。回家后,陈淑群亲手缝制了一些鞋垫,在建军节时送给了部队的官兵,从此开始了她的拥军之路。

    因为对部队的热爱,1971年,陈淑群将刚从四川大学毕业的二儿子陈家荣也送到了部队。在部队的培养下,两个儿子先后成为骨干,这令陈淑群十分自豪。

    在两个儿子相继入伍后,陈淑群的心也跟着儿子到了部队。那时的陈淑群还年轻,只要有时间,她就抓紧时间用缝纫机缝制鞋垫,常常熬到深夜。

    半个世纪的坚守 战士们的“陈妈妈”

    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1980年,二儿子陈家荣在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任务时因公牺牲。1983年,大儿子陈家乾牺牲在了国防军工科研的工作岗位上。

    失去了最亲的人,当时已年过六旬的陈淑群悲伤得难以言喻。可是,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没有击垮这个内心坚强的母亲,她继续为她牵挂的部队官兵缝制鞋垫,拥军的步伐更加坚定。

    “虽然两个娃儿都走了,但还有部队这些兵娃娃们!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的儿子一样亲切!”从那以后,陈淑群做的鞋垫更多了,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陈妈妈”。

    每年的建军节和春节,陈淑群都会提前给部队寄去鞋垫,表达她炽热的拥军之情。

    至今,陈淑群卧室的窗前仍摆放着一台老式脚踏缝纫机,由于长年累月地超负荷使用,生铁做的踏板被磨去了厚厚的一层,而这也是她仅有的几件家具之一。就是在这台缝纫机上,陈淑群为战士们缝制了数以千计的鞋垫。

    如今,陈淑群对于许多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对于给部队官兵送东西这件事却从未忘记过。

    “在一天就要送一天,我爱部队的那些兵娃娃们,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陈淑群说。

    助人为乐 续写爱的故事

    除了关心部队官兵外,陈淑群的爱心还播撒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1981年夏天,内江遭遇洪灾,市中区民族路有几户军属受灾严重,生活困难,陈淑群从抚恤金中拿出100元,通过街道民政办公室转给了那些受灾军属和群众;1983年非洲旱灾,陈淑群不顾自己生活困难,坚持为灾民捐款……

    社区副书记陈端容感叹道:“陈婆婆的精神令人感动,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一颗无私的心换来的是无数人的爱戴。内江市各级领导、驻军首长、士兵和普通市民都被陈淑群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每逢过节,各级领导都要到陈淑群家里慰问,也有志愿者时常上门来帮助打扫卫生,市供电局共产党员服务队也定期到家里为其检查线路和用电安全问题。而陈淑群时常婉拒别人的帮助,她说:“我现在手脚还灵便,还可以自己洗衣做饭,打扫简单的卫生。”

    时间一晃就是半个世纪,陈淑群由“陈妈妈”慢慢变成了“陈婆婆”,如今已满头银发的她还继续用关心与爱护,谱写爱的故事。陈淑群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第六届四川省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当前:A1(2019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