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木盘韶华 十指塑乾坤
——川派盆景大师胡世勋艺术人生路循迹
本报记者 朱乔明 实习记者 卢瑶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最具创意奖——《千秋古韵》

胡世勋盆景大师工作室

 

    深冬时节,坐落于“西部花木之乡”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的“三邑园艺”内仍是绿意融融,金黄的银杏叶与绿色的青松相映成辉,其间点缀着金弹子橙红的果子,显得热闹非凡。记者走入园子深处时,这所园林的当家人——国家级川派盆景大师胡世勋正在园中检视自己的作品。

    胡世勋,中国川派盆景技艺传承人,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致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的传承与创新事业近六十载,为积极推进温江园林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努力下,成都三邑川派盆景博物馆先后获得了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保护基地”,“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四川省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都市“创新型川派盆景科普基地”等各项殊荣20余项,成为省内外多所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川派盆景的发展历程,向社会展示了川派盆景的独特技艺和艺术魅力。

    自学本领反哺家乡

    尽管胡世勋已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头衔,在行业内享有一定的声誉,但是从“三邑园艺”这个名称中,我们仍能够看出他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

    1942年,胡世勋出生在温江寿安镇三邑村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奶奶喜欢侍弄花草,家里种了许多鲜花和果树,在花草树木的陪伴下长大的胡世勋,在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学后,对家中的植物也有了新的文化解读与感情寄托——在他的心中,这些植物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生活环境,也有着自己的风骨与气质。不知不觉中,胡世勋喜欢上了盆景,觉得这门艺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他和盆景艺术相伴一生的历程也自此开启。

    上世纪60年代初,胡世勋开始尝试制作盆景。在那个年代,想要接触到盆景艺术并不容易,要想看到成熟的盆景作品,他必须前往都江堰的离堆公园。胡世勋在离堆公园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参观的门票费、往返的车票费,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家里人对此很不理解,但是胡世勋有着自己的坚持。“就是喜欢。”提起和自己相伴了几十年的盆景,胡世勋眼中有光、脸上带笑。

    当时,胡世勋白天要在生产队做工,晚上他便上山去挖桩坯,背回家后连夜种下,虽然辛苦,但这样既能满足自己制作盆景的需求,也不耽误第二天下地工作。靠着自己的天赋与努力,经历了十多年的时光打磨后,胡世勋的盆景作品逐渐开始成型,也终于得到了大家的欣赏。

    1976年,原本只是自娱自乐制作盆景的胡世勋第一次售出了自己的盆景作品。同年,三邑村有了二三十亩闲置的土地。当时的生产队找到胡世勋任技术员,希望他能挑起担子为大队创造效益。在胡世勋的带领下,三邑园艺的前身“前进园艺场”诞生了。

    用心培育终成翘楚

    以成都地区为辐射中心的川派盆景,是我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幽、秀、险、雄的独特造型和高、悬、陡、深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丰富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成为四川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

    1976年,在生产队的支持下,胡世勋开始大批量地制作盆景。为了给队里创造经济收入,也为了让川派盆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他决定走出园艺场,售卖自己的盆景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初,信息和物流还不算发达,当时运输盆景主要靠火车,上门推销是销售盆景最直接的方法。1981年,胡世勋用纸箱将自己制作的盆景包装好,和同伴坐了28个小时的火车来到河南郑州。他们跑遍了当地的苗木市场、景区、技校和大学,现场演示川派盆景的制作技艺。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他的第一笔订单来自河南省机械研究所和河南省测绘学院。通过河南省测绘学院,他的名声传到了石家庄,之后客户范围又扩展到了北京。在那之后,胡世勋制作的川派盆景名气越来越大,不仅风靡一时,还远销至深圳、香港,最远的订单甚至发到了韩国、日本。

    从自己干到一起干,胡世勋的盆景制作规模越来越大。1998年,经历了五次搬迁之后,胡世勋把三邑园艺搬到了成都温江,2001年,胡世勋在园艺场创建了个人盆景展示园,园内清一色青瓦飞檐的川西民居建筑,长廊亭榭之间,上千件盆景作品错落有致。这里既是花木园林,也是成都市川派盆景文化艺术基地,今年还入选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

    在胡世勋看来,做花木行业既是技术活儿,也是操心活儿,而其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全情投入”上。胡世勋表示,要做好花木产业就要不停地操心,不断地改进,这行不像在工厂车间里生产产品,订单多了可以加班加点,干花木行业就是要年年操心、年年创新、年年提高,若干年后,手下的花木质量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

    承古出新谋求发展

    成都温江拥有鱼凫文化、光祁音乐文化、川派盆景文化、中医文化四大文化品牌,而制作川派盆景所特有的“十大身法”,也赋予了川派盆景不可复制的独特魅力。作为川派盆景文化的代表人物,胡世勋一直在为推广川派盆景努力着。

    为了提高川派盆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与认知度,胡世勋付出了无数心血与汗水。他继承传统技巧却不盲从,在盆景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中,成功地将中医骨科移植技术、西医搭桥手术及器官移植手术的理念综合运用到盆景中,首创罗汉松树桩大树造型、换根、换头、换天棚与无根嫁接、海棠梅花蟹爪枝的造型革新技术及斧劈石盆景加工技法,其制作技法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2013年以来,国内的花木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胡世勋开始思考川派盆景的更多出路。近两年,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全国四大花木基地之一的温江区也进行着供给侧改革。作为温江花木业的开拓者和带头人,胡世勋以更严格的创作要求努力提高川派盆景的艺术水平,为温江花木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他不忘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为当地花农提供技术服务,为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胡世勋从1990年开始收徒,他所培养的徒弟中不乏成都市川派盆景大师。胡世勋说,从十五六岁来学习制作川派盆景,可能要经历二三十年时间的打磨才能出师,所以干这一行,人必须得沉下心来。在授徒期间,他始终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和经验,近年还受邀每年为温江2000多人培训盆景、苗木技能。让川派盆景后继有人,这是胡世勋所乐意见到的。

    如今已经77岁的胡世勋对园艺场里的大小事宜都亲力亲为,在园子里遇见园艺师做造型,他总要指点一下;看见盆景晒不到阳光,他立马伸手调整角度;发现盆景迟迟未能成型,他绞尽脑汁思考对策……虽然年近八旬,但胡世勋仍然精神矍铄、步伐有力。他说,要做好盆景,除了有扎实的技术外,还要具备高度灵敏的创作意识和善于发现的独到眼光。

    虬木盘韶华,十指塑乾坤。凭借一双手,胡世勋在盆景的微观山水间,造就了自己心中的万里天地,传承了川派盆景上千年的技艺和文化,也让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更加多元化、更加开阔。

 

当前:A4(2019年12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