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区的幸福升级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李林晅

    开栏语

    社区发展治理是一项服务民生、普惠民众、扩大民主、凝聚民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事业。怎么把老旧社区建设成高品质和谐宜居的生活社区?如何创新社会基层治理?即日起,本报开设“老社区 新故事”专栏,展现全国各地社区发展治理的创新探索和实践。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太平场社区。

民风廊

景观打造

 

    “阿婆,准备收摊啦,今天收入怎么样?”“张大哥,还在忙啊,抽时间多休息。”…… 最近,下班后到社区四处转转,和居民拉拉家常,成了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太平街道太平场社区党委书记宁永忠的“必修课”。踏着青石板路,摸摸巷道两侧繁盛的绿植,看看修葺一新的老院落以及点缀其间的居民健身广场、文化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他的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太平场社区成立于2001年。面对基础设施老化、社区发展迟缓的现实,近年来,太平场社区党委大胆探索“5+工作法”(党组织+党员群众、党组织+社会团体、党组织+院落楼栋长、党组织+区域联动、党组织+民情监督),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破解老旧社区发展治理难题”的新路子,让老社区迸发出新活力。“在新时代,老社区发展治理也应该找到自己的新方法。”宁永忠说。

    硬件升级 脏乱差不见了

    “提升老社区气质,首先从扮靓‘面子’发力。”谈起社区改造,社区居委会主任樊克非颇有体会,“一定要将环境改造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樊克非是土生土长的太平场社区人。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整个社区10个街巷只有几盏路灯,母亲禁止他晚上出门,觉得不安全。后来,虽然路灯增加了一些,但还是经常发生老人因为路太黑而摔倒的事情。逢年过节的时候,小偷也特别猖狂让居民们苦不堪言。2017年,樊克非就任太平场社区居委会主任,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解决路灯问题。

    樊克非先是组织工作人员走访摸查,收集居民意见,并挨家挨户告知增设路灯事宜,得到了居民的积极响应。两周后,100余盏路灯安装完毕,街巷上每隔不到30米就有一盏崭新的路灯。

    “路灯全部接通的当晚,许多居民出来散步,小孩子也跑出来玩耍,特别欢乐。”樊克非说。后来,社区经几次协调解决了路灯的用电问题,并治理了私拉乱接电线问题,更换了受损线路。同时,发动党员群众每日对路灯进行巡查,及时维修损坏路灯,确保亮灯率在95%以上。

    照明问题解决了,樊克非便着手处理路面问题。社区内大部分街巷都是青石板路,但上升街部分路段和草市街仍是土路。土路带来的不便让居民抱怨连连。社区党委商讨后,决定在保护川西民居风貌的基础上,对上升街部分路段和草市街进行改造。这些措施,基本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出行问题,街道面貌也焕然一新。

    后来,社区又在安全街、上升街新增了消防管网,在文庙街新增了排洪沟,让居民居住得更舒适、更安全。

    社区通过走访调研,征集居民意见,在800米的灵溪河断面加装截污管道,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还在卫生死角修建了十余个花台,在老街增设了50套花箱,打造了8处微景观。

    “现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社区比以前干净了,漂亮了!每天见到的是干净整洁的路面,修剪齐整的绿植,吐露芬芳的鲜花,生活在这样的社区我感觉很幸福!”59岁的社区居民许桂蓉笑着告诉记者。

    问需于民  社区服务更完善了

    “面子”扮靓了,社区党委又建立了以议事会、监事会、街长院落楼栋长、民情监督员、居民小组长为一体的民情监督队伍,通过收集居民意见,由党委进行把关,分类、分层、分时限地解决居民诉求,完善社区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

    2018年以前,太平场社区办事处设置在新城社区,社区内老年人过去办事不便。居民多次反映后,社区党委多方协调沟通,最终确定在紫庆街打造太平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019年2月,占地1200平方米的太平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太平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有便民服务大厅,设置了党务、民政事务、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窗口,向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而位于一楼右侧的紫庆书院不仅是社区图书馆,还是象棋活动室。三楼设置了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可低价入住并享受贴心的护理服务。后来,社区又相继打造了居民健身广场、社区新综合文化活动室等。

    基于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健身广场以及社区新综合文化活动室等场地资源,太平场社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2019年12月25日,太平场社区开展了首届冬季拓展活动。50余名居民自由组成3个小组展开了比拼。

    “最近两年,社区举办的文体活动越来越多,每次我都报名参加,我觉得参加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社区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徐荣芳告诉记者。

    “以前没场地,居民们闲暇时只能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居民自发成立了许多文体队伍,包括舞蹈队、乒乓球队等,社区一有活动,他们就自己组织起来了,居民们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樊克非说,“社区还引进了专业社会组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

    提升素养 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2019年12月30日,家住上升街的钟国玉带着六岁的小孙子来社区办完事后,来到社区居民公约宣传栏前,一边看一边将内容讲给小孙子听。

    “社区改造,除了改善外部环境,还要让居民的观念、行为改变。只有居民的素质提升了,社区才能长久发展。”樊克非说。为让居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养,营造文明和谐的新风气,社区党委班子修订了《太平街道太平场社区居民公约》并在居民中间进行宣传。记者看到,《太平街道太平场社区居民公约》分为5部分20条,包括“爱国敬业”“和谐友爱”“文明有序”等内容。樊克非告诉记者,“以前居民出门在大街上随手扔纸屑,乱倒污水,小孩子调皮打架说脏话,现在就不一样了,大家都自觉遵守居民公约,纸屑都先揣兜里,找到垃圾箱再扔进去,小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下,也不说脏话了。”

    此外,社区还绘制了多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以太平场历史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文化墙等,每月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道德讲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年举办的以‘文明礼仪常识’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基本礼仪、着装礼仪、乘车礼仪、形象礼仪等。”社区居民陈良边说。

    社区还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居民养成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新风尚。宁永忠回忆,以前居民家中办喜事,往往从喜事前一天就开始大摆宴席。居民家中有丧事,也是张罗着大操大办。为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扎实开展了多次“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的主题活动,从扩大正面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利用社区文艺宣传队、宣传栏等宣传红白事大操大办的危害,并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现在这些陈规陋习很少了,居民基本树立起了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全社区形成了良好的新风尚。”宁永忠自豪地说。

    如今的太平场社区,街面清爽干净,居民好客热情,处处焕发新气象。对于未来社区发展,宁永忠表示,“社区党委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为居民做好服务,让他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当前:4版(2020年0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