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服务开启“智慧”模式——
让百姓畅享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赵青

    开栏的话

    进入新时代,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砥砺奋进,生机勃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激发中国力量、引领文明风尚, 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精神支撑、智力支持。

    随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更高水平,一些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也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即日起,本报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精神文明建设创新连线”栏目,聚焦精神文明建设新内容、新载体、新方式,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形式反映各地干部群众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宏济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市民讲解“智能卡”的用法

长者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86岁的成都市民陈谋选展示集照明、求救、收音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杖

为老年人配备的长者移动通、老人行动感知器、智能手环等智能设备

“智能卡”

 

    汽车被堵,拨打“12345”申请移车服务;不想做饭,打开订餐软件选择喜爱的食物;行动不便,通过政府平台订购生活照料服务……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使智慧家园成为现实,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智慧养老  实现老有所依

    “吴婆婆,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2019年12月30日早上9点12分,长者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话务中心组长杨琳接到吴婆婆的电话。

    89岁的吴婆婆是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龙舟社区的居民,她是通过家里长者通座机上的“一键呼叫功能”联系到工作人员的。电话响起时,工作人员可以在平台上立即获取来电人的姓名、居住情况、家属信息、过敏药物等详细信息。记录下吴婆婆“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家里需要打扫卫生”的需求后,杨琳立即在平台下单为吴婆婆安排具体的服务人员。服务完成后,服务人员会将服务照片与视频上传至平台存档。

    “我们配套设计了多功能家庭终端、长者移动通、老人行动感知器、智能手环等设备,提供24小时紧急和非紧急服务,是老年人贴心的电子保姆。”长者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黄东告诉记者,可以满足老人们上门理发、维修燃气灶、帮忙买东西、公交线路查询等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利用智能技术为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和生活帮助,是锦江区将传统养老和智能化养老相结合,探索养老服务新领域的举措之一。目前,锦江区购买“长者通”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达1800余万元,已有12400余户老人家庭使用“长者通”。此外,锦江区还建立了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在原有数字化办公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关爱地图、补贴发放、服务管理、机构管理等模块,实现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养老服务设施查询、行业组织监管等功能。同时,实现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个性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切实提升全区养老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

    2019年12月16日,成都市锦江区入选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名单。

    智慧服务  提升幸福指数

    “智慧养老”概念的提出,源于“智慧城市”这一发展理念。智慧城市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城市发展形态。

    2012年底,住建部发文开展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3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高峰,各部委相继开展试点工作,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需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据统计,我国目前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在政府工作计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形成遍地开花的总体建设格局,也促进了交通、环境、家庭、医疗、养老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智慧化发展,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智能温度计、智能体脂秤、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智能医疗产品及服务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以智能硬件、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医疗信息化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也基本形成,让患者得到更高效、便捷、舒适的医疗服务。

    越来越多的无人智能健身室出现在全国各地,只需轻触手机屏幕,便可以一键扫码使用运动器材、空调、新风、音乐、自动售货机,实现自助运动和休息,卡路里等运动数据还能实时上传至用户手机,实现运动效果的可视化。

    出门上班前打开“哈尔滨公交行”APP,将要乘坐的公交车运行到哪一站,一目了然,避免了长时间的室外等候。这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智慧交通”一个普通应用场景,这样的场景在其他城市也十分常见。

    ……

    智慧城市  助力城市文明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通过对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标准的制定推广,促进政府服务的透明化、公共服务人性化。”1月2日,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城市建设会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切实增强市民生活的幸福感。

    《全国文明城市(地级以上)测评体系(2017年版)》中,也十分重视城市标准化管理,将其作为一项测评内容单独列出,并提出了详细要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文明城市的“标准配置”,让生活更智慧、发展更安全、治理更现代,也必将为城市文明助力。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要整合各领域、各部门的多种信息资源,离不开标准化。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要素智慧互联、实现城市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都需要标准化来支撑,才能确保城市建设与服务质量提升,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的指导下,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参与编制并发布了《2019成都市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指明成都市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主要从基础通用、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生活服务、城市运行、城市治理、生态宜居等七个方面开展。我国各地也都开始探索制定满足自己实际需求的地方标准,“各地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应在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基础上探索形成自己的模式和指标,做到‘一城一策’。”

 

当前:A1(2020年0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