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四个“1+1”的工作模式,坚持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在引领群众中服务群众,创新“四化”特色机制,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号召力、感染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文明实践”直抵人心。
互动化建设服务新桥梁
为了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能够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蚌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连接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建设互动化服务新桥梁。一是借助“文明蚌山”微信公众号、“益暖蚌山·道德实践行”志愿服务平台等“线上”平台,发布服务“菜单”,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送下去;收集群众“点单”,将群众所期、所想、所盼的差异化需求收上来;展示活动成果,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风采亮出来,成为群众“手掌上”的文明实践中心。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各志愿服务队伍根据群众“点单”,定期在“线下”开展各类宣讲、文化体育等文明实践活动,实现供需互动精准对接,线上线下叠加效应。多形态、多元化的“线上”新媒体平台,项目化、互动化的“线下”文明实践活动,畅通的服务桥梁让“文明实践”直抵人心,大大提升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多元化搭建宣讲新体系
为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蚌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多元化宣讲新体系。一是探索建立“645”宣讲体系,即成立由“五老”、青年理论骨干、基层民星、身边好人、艺术骨干、知名学者为宣讲员的6支宣讲队伍,抓好蚌山学堂、百姓课堂、文明实践广场、网络媒体4个载体,构筑党员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行业精英讲专业、先进典型讲事迹、文明实践小喇叭讲故事的5讲体系。二是构建三方互动的宣讲机制,通过集中组织,群众、基层单位“点单”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构建“群众(基层单位)点单、宣讲员接单、派员单位支持”三方互动、上下联动的宣讲机制。三是坚持“固定+经常”的模式,根据形势与任务的要求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求,采取专题式、讲座式、服务式、点题式、表演式、真情讲述等多形式开展宣讲活动。
项目化打造志愿新品牌
蚌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热情。一是“项目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实效。根据群众需求和现有志愿服务队伍情况,积极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向“项目”的转变,以助人为乐、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等为志愿服务内容,以月为时间节点,设置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明督导类等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益暖蚌山·道德实践行”志愿服务平台面向全区进行发布。二是“专业化”服务提升志愿服务品质。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满足群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通过专业化志愿服务与服务对象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志愿服务的品质提升。三是“品牌化”打造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强化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发挥优秀带头作用,2019年蚌山区组织开展“最美志愿者、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推荐评选活动,22个志愿服务典型脱颖而出。
共治化协商解决新需求
蚌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建群众家门口的协商互动平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群众能够广泛、有序地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让文明实践活动成为群众协商解决需求的新路径。一是推行“六事”协商工作机制,聚焦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针对群众“点单”中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推行“六事”工作法,即:百姓点事,广收议题;“两委”提事,确定议题;居民议事,平等协商;与会决事,集体表决;多元办事,组织实施;公众评事,督促落实。二是建立共治、共享互动平台,群众的事群众自己定。通过社区协商议事会这个平台,把解决事情的主动权交还给群众,群众们更愿意广泛参与到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环境保护、公共秩序维护等事务的讨论、决策、实施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