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科内涵创设自己的“学科殿堂”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中学 秦超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影子,有影响力的教师就有“追随者”。每当别人问起“你是否有自己的‘学科粉丝’,是否在学校有一定的影响力”时我都无言以对。从教四年多,已经基本站稳讲台,教学风格也在日渐形成,但怎样才能打造自己的“学科殿堂”,成为我在不断追寻答案的课题。

    最初站在讲台上时,我就在想,我要将自己知道的都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上我的课,并不断追随我的脚步。

    渐渐地,我才感受到“教师”这个词的分量——有日常琐碎常规事务的艰辛,有被学生顶撞时的无助,也有让学生家长数落时的酸楚,而最多的却是我对那些具有“明星效应”的老师空有羡慕而不得其法。此时,一位爱学地理的小同学给我的QQ空间评论,给了我启发:“老师给学生讲授的大部分内容会逐渐被忘却,借助互联网,我们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那么,老师真正要教给学生什么?应该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品格,做学生的重要他人。

    思考到这里,我豁然开朗:除了需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更需要的是深度挖掘教材中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的内心充盈起来,要真正将做人的标准赋予学生的心灵,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

    初中地理分为四本教材,涵盖“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部分,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千差万别,中国的地理环境纷繁复杂……想要全部掌握并非易事。特别是考虑到中考的改革,怎样将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热情和地理试题巧妙相融?怎样帮助学生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我想,最需要的是找到教材的“里子”,即挖掘教材的内涵。

    我的做法是: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构建知识体系图,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学科思维。在进行阶段复习时,将学生建构的章节内容再进一步细化,将最重要的内容剥离出来,聚焦考试出题点,形成专题。通过在平时课堂中反复练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对知识的分类归纳总结。使学生不但能够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更加深刻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如此,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理解才会到位。

    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意识到,地理知识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梳理知识点的层面上,而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使教材知识体系更加明了清晰。这就好比盖房子时,只有一堆砖瓦不能称作高楼大厦,而是需要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中东地区是世界热点地区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中东所处的“一湾两洋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初步感知其位置的关键;接着,展示《世界石油分布图》,让学生自己找出世界主要产油国,树立石油丰富是该地区“热”的重要原因;再接着,让学生自主查询《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河流分布图》《世界地形地势图》,得出中东缺水的事实,通过“水比油贵”的材料刺激学生的感受,加深学生对该地缺水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中东地区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进一步明确文化的多元也加剧了本地的“热”;最后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结构体系,就中东战乱频仍的情况,谈一谈对自己有何启发。借助这种学习方式,会打开学生的思路,成为指引学生前进的明灯。

    教育家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寒来暑往,我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上好每一节课,走到学生中间,点燃他们心中的那把火,并以自己的专业态度引领学生不断努力向前,创设自己的“学科殿堂”。

当前:3版(2020年01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