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和钻研文本,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寻找教学最佳切入点,实现教学的多元化,从而带领学生突破语文学习的瓶颈。具体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对语文教材进行探究
传统的教学更注重“教”而忽视“学”,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怎样改变这种局面,让孩子由被动学到主动学,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呢?
电子备课 这个备课不是备上课的流程、讲解的重难点,而是备孩子学习的内容。教师将包括生字、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分析、难点内容的讲解、文章结构及中心思想等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的链接以及文章的拓展内容等,做成课件或者微课,分享给学生,形成一篇课文一个资源库,方便学生点击学习。
预习 教师提出预习目标,让学生们先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找到文章的精彩词句等,不理解的可在书上旁注。
分享与引领 老师引领孩子按照学习提纲上的要求,对照电脑进行自学。接受能力快的孩子提前完成,可以在备课的资源库中寻找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然后进入小组分享环节。由小组长引领大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享,并在书上或者课件上找到依据,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小组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则放在班上解决。到全班分享环节,学生分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某一个方面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组的进行补充,对解决不了的疑惑,提出来,在老师的引领下解决。
经典素读的探究
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影响深远。在之前,因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节约出来的时间就相对多,将这些时间用在加强孩子的经典素读上,可以让孩子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记住更多的经典内容。素读内容根据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包括《论语》《孟子》《诗经》《历代诗歌选》《历代美文选》《弟子规》《三字经》等等,采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比如歌唱、打节拍等形式,引导鼓励孩子们背诵下来,并初步理解。
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不一定能背诵,但只要不贪多图快,注意循序渐进,在教师的引领和同学的帮助下,孩子们会沿着这条路好好地走下去的。
海量阅读
教师和家庭需要加强合作,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这里指的海量阅读,内容包括每学期的同步阅读教材,以及《千字文》《一粒种子的旅行》《第一次发现》《木偶奇遇记》《稻草人》等等。要引导孩子们分年级、分学期坚持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阅读。教师可以每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让孩子进行阅读分享。实践发现,很多孩子在别人的分享中听到自己没读到的精彩内容,就会在课后去找来读。
实施海量阅读计划,要求只要孩子们知道书中有趣的故事内容就可以了,不需要对里面的内容进行细细咀嚼。因为这个时期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内容,而只是让孩子多读多积累,踏上阅读的快车。
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语文课本的解读是根本,经典素读是提高,海量阅读是拓展。三者的时间比例以6:2:2为好。要做好时间的分配,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理解与感悟,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让孩子们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