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阶段,精神防“疫”进行时——
汇聚精神力量 传递信心与希望
本报记者 杨文娟  实习记者 李林晅

    ■  新闻提示

    近段时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足够多的人性的美和善,也看到了一些值得重新审视的行为。这次疫情的暴发,像一面“镜子”,考问责任担当,也折射人们精神层次的高低。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在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的同时,也要打好精神防“疫”战,在全社会培树正气、消除戾气、涵养和气,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进而形成众志成城彻底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强大力量。

    ■ 疫情下的反思

    疫情暴发以来,全民防疫,万众一心,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面对疫情蔓延的重重压力,全国医务工作者“逆流而上”,奔走在抗疫一线;工地上、工厂里,工人甘冒风险加班加点建设新医院、赶制口罩;在城市街道,快递员奋力奔跑,将生活物资送到医护人员及社区居民手中;还有无数普通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积极的助力……

    但与此同时,另一些令人不适的“画面”也在不断冲击社会大众的神经:有些人,故意隐瞒病情、接触史、旅行史,成为“行走的传染源”;在抗“疫”前线,有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防护服被撕扯;战“疫”紧要关头,各地却陆续出现数起恶意“吐口水”事件……在举国齐心协力抗疫的氛围下,如此行为显得尤为刺目,也引发了社会大众的热议。

    “这些行为的发生,更多时候源于个体在极端情况下的自我服务动机驱使以及在过于悲痛或者丧失希望时,出现的相对不公平感(凭什么是我?)或者相对剥夺感(别人怎么好好的?我不好了,都不能好)。”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喻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些极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对那些过分的损人不利己,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行为,应当做出快速、有效的惩罚。”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万安伦看来,这些心理扭曲、行为出格的举动,揭示的是行为者世界观的狭隘、价值观的扭曲和思想道德境界的低下,“这些行为令人痛心,虽然是少数现象,但增加了疫情传染的隐患,加剧了公众的恐慌气氛,非常具有社会危害性。”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公安机关依法对这些失德行为进行了打击,当事人受到了刑事拘留或行政拘留等处罚,甚至有人刚治愈出院就被警方带走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置。

    “在突发事件面前,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尤其在举国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刻,自觉遵守国家最基本的公共卫生秩序,是每个人的义务。”万安伦说,“在当前及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全社会都应该深刻反思,既要打好疫情阻击战,也要打好精神防御战,尤其要在消除戾气、培树正气、涵养和气方面下功夫。”

    ■ 戴好心灵的“口罩”

    “每天看到增加的确诊和死亡病例,就感到心里无比难受,很恐慌,经常想流泪。”“出门取快递,看到经过的人咳嗽,就害怕自己被感染,回家不停测体温。”“复工后,每天一到办公室就精神萎靡,感觉自己变得懒散了。”……

    从农历新年前夕至今,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冲击和影响着许多人的正常生活。特殊时期的隔离生活中,对疫情来临的恐慌、焦虑、愤怒,因社会交往活动大幅减少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由于特殊时期难以合理安排生活导致的挫败感和无意义感,无法及时复工或复工复产后难以适应而产生的犹豫、担忧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随着疫情的持续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提高防护能力,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喻丰表示,无论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和一线医务人员还是居家隔离人员、复工人员,心理调节都应放在重要位置。面对疫情,每个人都要提高精神免疫力,戴好心灵的“口罩”,“要正视自己出现的情绪,理性判断外界信息,同时进行积极心理学活动,进行积极的网络社交,寻求社会支持。”

    “对于个体来说,在这段特殊时期要处理好‘我’和‘自我’,也就是个人与心灵的关系。”万安伦认为,面对此次疫情,个体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有利于防病和抗病,而烦躁焦虑、惶恐萎靡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有序展开。有关政策相继发布,指导各地开展疫情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我国心理学科研和教学机构以及各地心理学相关学术组织和社会组织,也通过制作心理援助手册、心理热线、在线心理咨询等方式为抗“疫”提供心理服务和科学支撑。“社会心理建设也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部分。”喻丰表示,“疫情中,我们社会心理建设的关键,是通过严格的措施、周密的部署、完善的表达增强社会大众的信心;而在疫情过后,对民众积极心态和韧性进行有效提高也是十分必要的。”

    “没有哪个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需要同舟共济。”第四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罗玮认为,亲密友好的互助氛围能够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强大,“面对疫情,我们需要众志成城,相互打气、树立信心,要守望相助、凝聚合力。”

    ■ 精神防“疫” 全国在行动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建设“人的精神”,植入战胜病毒不可或缺的精神“疫苗”,对于早日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完胜”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中央文明办为此专门下发《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开展防疫知识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选树抗“疫”先进群体和先进人物,凝聚了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精神文明教育能够引导人们冷静客观地对待业已发生的疫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疫情,从而坚定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引导更多的文明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控中。”一位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研究20余年的资深工作者表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做好精神防‘疫’,要着重强化人们善待动物、珍爱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人们发扬扶危济困、协作互助的优良传统,培养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引导人们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源源不断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文物局开通“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全国各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更新丰富网络文化资源……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仍在持续,从来不会被灾难压垮的中华民族再一次在磨难中成长、奋起。“作为同舟共济、共抗疫魔的偕行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振奋精神,坚守美德。”罗玮说,“尤其疫情过后,我们更要建设纯净的精神境界,用包容和感恩的心来构建自己的归属感,时刻让自己生活在温暖互助的‘春天’里。”

当前:A1(2020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