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伴计划”启动仪式

共青文化广场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共青团四川省委(以下简称“团省委”)定点帮扶甘孜州巴塘县及党巴村、郎翁村。2015年以来,团省委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把帮扶工作作为首要责任、第一任务,坚持组织化帮扶与社会化发动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扶贫桥梁纽带作用,实施项目和资金物资有效落地。
在团省委的帮扶下,2018年,郎翁村被评为县级“四好新村”,党巴村被评为省级“四好村”“民族团结示范村”;2019年郎翁村被评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党巴村被评为甘孜州“最美村寨”。
2019年,实施项目41个,投入资金物资700余万元,覆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10余个方面;2015年以来,先后选派5名优秀机关干部、12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接力扶贫,累计实施项目119个,整合资金物资3200余万元。
理念创新
“党建+扶贫”凸显堡垒作用
为了以党的建设推动脱贫攻坚,团省委联合7家省级帮扶部门,专门成立帮扶工作一线临时党支部。
临时党支部利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契机,前往巴塘县给基层党员和帮扶干部上党课,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加强援藏干部思想教育;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干部思想状况;定期开展文体活动,让干部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大家都说,自从有了临时党支部,感觉有了依靠,倍感温暖。
建立完善帮扶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年初定期会商制定全年帮扶计划,每季度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每月组织专人到帮扶地督导项目实施进度,为一线临时党支部统筹推进各项帮扶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临时党支部发挥组织优势,邀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吴艳、赵海伶、宁伟等,到巴塘实地培养党员生产示范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联合其他党支部共同开展“互联网+乡村振兴”“争做文明卫生户”等主题活动,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促双赢”。
机制创新
“团组织+扶贫”凸显青年作用
团省委把团的品牌工作与定点帮扶紧密结合,注重持续化、精准化、项目化推动帮扶工作。
实行“团省委班子成员+支部+贫困户”结对帮扶模式,每年制定实施机关干部全员参与的年度帮扶方案。在机构改革中,机关专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脱贫攻坚项目组”。
为每户贫困户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比如,为非异地搬迁无房户争取安家补助、帮助住进廉租房,彻底解决了住房难题;为因公致残的村民最大化的争取补偿款、为返乡待业的青年在县城找到工作、为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帮助党巴村左眼失明的丁真正光小朋友安上了义眼。
新建成的党巴共青文化广场国旗高高飘扬,国道318线上“青年诚信超市”游客如织,“童伴之家”为藏区留守儿童带来温暖,“免费车票”解决了贫困学生的上下学难题,一系列“青”字号品牌项目在高原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模式创新
“社会力量+扶贫”凸显纽带作用
团省委注重发挥组织优势,广泛协同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公益发动”机制,帮助制定《消费扶贫产业振兴帮扶规划》,推行先富带后富引导措施。2016年,引导党巴村村民格绒志玛尝试种植雪菊,年增收5万元,成为全县致富明星。2019年,又帮助郎翁村民扩种雪菊3.3公顷,产值近百万元,促进户均增收700余元。在做强产业的基础上,团省委采取“帮扶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青创计划”招引优秀创业青年到巴塘,成功孵化全县第一家电商农业公司,打造了“五彩藏乡”特色农业品牌,并邀请其入驻“四川青创商城”。同时,引入多家卫视拍摄农产品专题片,联合京东开展线上众筹,仅30分钟就销售农产品20余万元。
积极动员爱心企业和个人助力民生改善,建起了第一家公益协会格桑梅朵,围绕助学、助残、助农等公益活动,面向社会筹集爱心资金200余万元,惠及群众2000余人。2019年,组织动员省青联委员捐赠总价值53万元的资金和物资,专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中发现的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群体实际困难。
站在为党争取人心的战略高度,帮扶工作中紧盯全县控辍保学重点目标。逢年过节,团省委挨家逐户排查并搞好慰问走访工作,传递党委、政府关怀。针对家中有学生和老人的贫困户,团省委积极协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各方面给予倾斜。藏族老乡很多都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又发动省青联医药卫生界别委员开展爱心义诊和业务培训,发放价值40余万元的医疗卫生器材和药品,为老乡们提供了有效的医疗卫生帮助,藏区老百姓为帮扶干部端上的那碗酥油茶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共青团四川省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