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桌 大文明——分食分餐、使用公筷公勺渐成生活新时尚
本报记者 杨文娟  实习记者 李林晅

    ■新闻提示

    围桌而坐、举箸共食、互相夹菜,是中国人喜爱并推崇的饮食习惯,但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饮食关系,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隐患。疾控专家表示:聚餐时不分餐,不使用公筷和公勺,将增加疾病交叉感染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暴发,让社会大众开始警觉合餐制的风险。如今,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开启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培养良好的就餐习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分餐制+公筷公勺”走进人们生活

    众所周知,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性传播。聚餐时,人们围坐在一起,筷子夹来夹去,推杯换盏间病菌很容易通过唾液传播。此前,各地公布的疫情案例中,有不少就是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

    为防范和减少交叉感染,引导群众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举措,倡导居民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就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康促进中心2月23日联合向全体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据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彤介绍,目前,已有2.5万余家餐厅表示要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山东省近日正式发布《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首次总结提出了“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3种分餐模式,明确了基本要求,为分餐制实施提供基本操作指南;同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殊时期,从“空间设计”“餐具配备”“服务人员”“记录追溯”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四川省在“倡导社交文明 加强公共卫生”倡议行动中提出,要引导城乡居民注重餐桌文明,“分食分餐早推行,公筷公勺更传情”;海南省从2019年底开始从就餐人员集中的合餐场所向全社会餐饮推广“公筷行动”;《广东省餐饮服务业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引》中对供餐服务要求提出“给予每桌客人提供双筷位勺或公筷公勺餐具,防止交叉污染”……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推行分餐制、公筷公勺的共识不断加深,一部分家庭基于健康考虑,已让公筷公勺慢慢走上自家餐桌。

    “我们家每盘菜前都会放一双公筷。”在家住成都市高新区的郭女士发送的一段全家聚餐的视频中,记者看到,郭女士一家有序地使用公筷夹菜。“这个习惯我们一家人已经坚持了两个多月。”郭女士说,前段时间她因胃部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她吃饭时最好使用公筷公勺,回家后,她就提议在每盘菜旁放上公筷,刚开始父母有点接受不了,后来在她的劝说下才慢慢适应。“现在,每次吃饭家人还会互相提醒要用公筷。”郭女士说。

    ■文明用餐“堵点”在何处

    餐饮习惯是否科学,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尽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逐渐意识到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分餐制+公筷公勺”的文明用餐方式,在推广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年轻人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老人不理解”是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主要阻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市民认为使用公筷公勺太麻烦。张楚是一名90后小伙,经常与朋友外出就餐,他说:“外出用餐时,有些饭店提供了公筷公勺,刚开始我会‘象征性’地使用一两次,之后还是习惯用自己的筷子夹菜。”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觉得用公筷、分餐生分。有时候在家吃饭我也会提议用公筷或者分餐,但是等到洗碗的时候碗筷还是又混到一起了。”家住成都市青羊区蔡桥街道的黄女士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

    四川省邛崃市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刘刚认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公筷公勺使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喜欢群居,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不足,所以普及率不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非典期间,全国多个地区提倡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但随着疫情情况好转,再加上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最终还是逐渐淡化。

    成都市美食业工会联合会主席、美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王献章从成本角度给出解释,“提供公筷公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餐饮店的成本。比如提供公筷后,餐饮店的服务员也要增加。这样在日常管理上,就会相应地增加一定的成本。其次,公筷公勺都是单独清洗,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同时,他认为公筷公勺在火锅店比较难推行,“许多人吃火锅就是吃‘氛围’,所以推广起来难度较大。”

    ■全民参与 共享餐桌文明

    作为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还有利于营造优良的饮食文化环境,为城市文明水平增添助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呢?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吴悦呼吁设立公筷节,并建议有关部门制定餐饮业使用公筷的法律法规,进而有效地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加强人们使用公筷,避免病毒快速、广泛的传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吴悦说。

    “宣传引导很重要。”王献章认为,提高公筷公勺使用率,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比如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向大众宣传,在公共区域张贴‘公筷公勺’宣传横幅等。”王献章表示,举办一些有创意的公益性宣传活动也有助于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推行公筷公勺是一个移风易俗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行。”邛崃市委宣传部文明科负责人白映山告诉记者,为有效引导市民文明用餐,邛崃市文明办联合相关部门制订了公筷公勺实施指引。“其中一点是建议餐饮企业配备识别性较高的公筷公勺,比如公筷在颜色、长短等方面要与其它餐具不一样,便于消费者识别区分,这样也有益于引导消费者使用。”

    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虽然只是餐桌上的一件小事,但也是尊重他人的体现,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展示城市文明形象以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方式。“我们都应该自觉参与到使用公筷公勺行动中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吴永秀表示,她平时居家就餐时就使用公筷公勺,现在四川省文明办提倡了,更要积极带头执行,“即使疫情过后,也希望每一位市民都把这一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持下去,让文明的用餐方式成为每个人的健康‘护身符’和文明名片。”

当前:A1(2020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