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古城更和谐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西宁样本”
林洛

    自去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列入城乡治理的一项重大任务,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付诸实施。全市上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引领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助推乡村振兴,让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文明景象。

    夯实基础践行实践宗旨

    西宁市紧紧结合地区实际,印发《西宁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市及各县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有效地夯实了工作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全部完成挂牌,建成7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大通县依托县文化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1+6+5+N”为基本框架,有效地整合了县文化馆等20多个功能室,在考察学习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2019年8月底,全县全面完成各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挂牌工作,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实践所、311个实践站。围绕“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六大主题,初步确立县乡村三级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四会”组织服务、矛盾调解服务七大实践平台和乡镇(村、社区)7个必建功能室。全县建立1支志愿服务总队,涉及理论宣讲、关爱行动、科普助农、生态保护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10支志愿服务分队。

    增强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为尽快提升各县区和基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水平,西宁市在全省没有县区被列为国家试点的情况下,先行先试,安排各县区人员赴山东、江苏等地学习借鉴先进的工作经验,组织各县区400名基层工作人员参与专题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城中区推行《西宁市深化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推进“爱老幸福食堂”建设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真正地实现了助餐送餐配餐“15分钟服务圈”。投资800余万元兴建“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内设分拣区、切配区、烹饪区、面点区、餐具消毒区等10大功能区,对享受城乡低保、特困、重点优抚、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补助政策的老人以及60周岁、8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补助,让辖区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生活更有保障。

    2019年10月,大通县、城中区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县区。

    志愿服务扮靓城市底色

    西宁市各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为根本,紧紧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体育服务五大平台面向未成年人深化拓展文明实践。

    为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城中区委、区政府投入资金405.15万元打造了城中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基地,该基地以普法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内设法治宣传区、心理咨询区、亲情互动区、交通模拟区等8大功能区23个板块,以“参观、互动、体验”为核心设计理念,让青少年在参观过程中更好地接受法治教育。

    今年10岁的董葆睿就读于西宁市城中区大同街小学,去年年底,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她和同学们参观了城中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基地,“我最喜欢里面的法治宣传区和交通模拟区,身处模拟环境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因此自己也更加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她说。

    城中区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还通过沙盘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世界回归真实生活,从而实现心理自愈。

    西宁市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倾情推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志愿服务普惠群众,成功打造出极具高原古城魅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西宁样本”。

 

当前:B1(2020年04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