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黄国杰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阐述了这五个新的目标要求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乡风文明,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青山绿水的外延之美,更在于让乡村充满魅力、吸引力和助推力的“乡风文明”内涵之美。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事关乡村的和谐稳定和产业兴旺,更是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保障,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对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明显作用;不仅是农民精神生活提升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农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体现;同时,可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建设好文明乡风,才能促进乡村各方面的全面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坚持”着手。

    坚持思想引领。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体现。培育乡风文明,必须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三种观”:一是正确的价值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落地落实、落小落细;二是新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三是文明生活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等创建评比活动,真正让文明生活理念生根、成长。

    坚持实践养成。培育文明风尚、文明习惯重在实践养成。首先,要注重制度养成。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指导村社修订完善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言行。其次,要注重文化养成。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农民群众文化需要为导向,多组织文艺演出、文艺培训下乡,大力推进文化进乡村,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再次,要注重活动养成。要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把文明理念、文明风尚、文明习惯转化为农村群众自身的需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坚持统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汇聚多方面的力量推进。一是机制推动。应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充分调动党政部门、职能单位、群团组织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合力推动。二是组织联动。在推进过程中要与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三是示范带动。要抓好重点,培养树立典型,通过典型引领,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要打造品牌,规范标准,提升档次,建设乡风文明示范点。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社会基础与过去相比都有了明显的变化,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农村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更好地推进农村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农村社会文明风尚。

当前:B2(2020年04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