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不仅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礼仪,正在不知不觉发生变化。
与熟人见面时,由原来的握手、拥抱变成行挥手礼、合十礼、拱手礼;在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时,市民有意识地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外出时佩戴口罩,打喷嚏时注意遮掩口鼻……疫情之下,人们的观念在变,交往模式在变,不变的是文明始终相伴。
注重文明礼仪 “硬核”防疫
勤洗手、戴口罩、不面向他人打喷嚏,保持安全距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地开展了“花式”防疫宣传,掌握了诸多防疫礼仪,增强了自我的防护意识。
4月11日,记者在四川成都一家火锅店门口看到,等待用餐的食客有序坐在门口板凳上,相互之间隔开了距离。该火锅店负责人表示,自火锅店恢复营业以来,该店严格按照企业复工复产的要求做好防疫工作,除了定时消毒、量体温、查健康码、做好信息登记外,还倡议顾客不论是用餐还是排队时都要保持至少一米的安全距离。
“和疫情之前相比,现在大家确实更注重自己的行为了,以前排队时的‘加塞’消失了,现在大家不仅能做到自觉有序排队,还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近日,成都市民范先生告诉记者,这场疫情虽然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但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健康社交的重要性,也促使着自己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
“前几天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发现,每个座位前的桌子上都放了两双筷子,一双是个人用筷,一双是公筷。”河南郑州市民李先生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郑州餐饮企业的堂食已经全面放开,“一个人,两双筷”几乎成了当前市民外出就餐时的标配。
疫情期间,“公筷公勺”“分餐制”成为许多人的真切呼声,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纷纷倡导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制”,江苏泰州还出台了《公勺公筷使用规范》,以此号召人们注重公共卫生和文明社交礼仪。
疫情下的健康礼仪重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打乱人们生活节奏的同时,也给人们上了一堂公共卫生科普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交文明的重要性,全国多地也借着决战疫情的契机,把文明社交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普及文明新理念,重构健康礼仪。
社交场合讲礼仪,咳嗽喷嚏掩口鼻、公共场所少聚集,距离一米才适宜、爱护环境担责任,垃圾杂物别乱扔、分食分餐早推行,公筷公勺更传情……3月24日,为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四川省启动了“倡导社交文明 加强公共卫生”倡议行动,并向社会公众发出倡议书,从社交礼仪、行为规范、日常交往、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日常生活的10个方面,引导社会公众摈弃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树立社交文明新风尚。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立祥围绕拱手复“礼”、口鼻戴“礼”、手护洗“礼”、清嗓有“礼”、肘臂习“礼”、鞋底托“礼”、一米见“礼”、降尘净“礼”等方面给疫情当下的健康礼仪重构给出了建议。
此外,有专家表示,要让社交文明深植于人们的心灵,有必要在学校广泛且深入开展社交文明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社交的好习惯。
立足长远 延续健康社交礼仪
全民战“疫”中催生出的文明举措、自发形成的文明新风值得提倡和推广,疫情期间养成的文明健康礼仪应当延续下去。有专家指出,文明行为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和指导,它既需要环境的营造、浸润,也需要法律的强制和惩戒。
当前,全国各地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多管齐下引导人们延续疫情期间形成的文明健康礼仪。3月26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二审,北京根据疫情防控的最新现实情况,将“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等写入法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修正案(草案)》在市民应当遵守的文明行为规范中也增加了一条——患有传染性疾病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这意味着,流感患者要戴口罩,传染性疾病患者要用公筷或分餐等将成为强制行为,以法律法规的手段增强人们的文明意识。
文明立法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化了文明行为的公共价值,也强化了法律对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随着各地将文明行为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被疫情“逼”出来的文明社交好习惯将落地生根,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