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 满足群众需求
——山东寿光“十件实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见实效
袁京勇

    山东省寿光市成为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以来,坚持“根植于农村、根植于农民”两大原则,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和群众现实需求把文明实践细化为“十件实事”,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2019年度乡村文明行动重点工作和文明城市复审测评成绩均名列全省第一。

    设立文明实践大讲堂,把先进思想送到百姓耳边心头上。整合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场所,设立文明实践大讲堂。开展“千村万场大宣讲”,开设了“好好学‘习’”空中课堂和初心讲堂,全市学习强国学员达到19.89万人,2019年成功举办全省理论惠民基层宣讲骨干培训班,寿光市委宣传部获评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单位。

    践行村规民约,把契约精神用到服务乡村治理上。突出规范日常行为、保障合法权益、调解矛盾纠纷等内容,组织村级法律顾问、警务助理、村民代表等参与村规民约修订,严格落实入户讲解、讨论签字等相应程序,推动群众知村规、践民约。

    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把人心聚到文化舞台上。坚持文化惠民,以文化人,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200余处、村史馆102处;实施基层文化场所“星级评定”,把文体场所的钥匙交给群众,推动活动场所逐步活起来、火起来,2019年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测评成绩居全省前三。

    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把移风易俗落到日常生产生活上。坚持支部主导、群众主体,村村组建红白理事会,帮助改造提升村级绿色公墓735处,“婚庆礼堂”“以帮代贺”等婚丧模式逐步推开,2019年群众移风易俗满意率97.8%,列全省第2位。

    典型组团上榜,把正能量传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上。出台新时代典型选树宣传实施办法,组织举办文明户、好党员、公益先锋、在外能人以及最美家庭、最美孝星、最美工匠、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少年、最美乡贤、最美城市美容师、最美商户、最美机关工作者、最美医生(护士)、最美志愿者“12个100”最美系列评选,在显要位置设置光荣榜1000余个,22人被评为“中国好人”。

    设立“法律和道德”劝解室,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萌芽阶段。由村干部和法律顾问牵头,组织具有一定威望和调解能力的退休干部、家族老人等担任“和事佬”,帮助解决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问题。目前,全市调解志愿团队发展到350余人。

    文化文明上墙,把乡风文明绘到大街小巷上。启动美丽乡村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组织各村对历史文化、乡贤人物、产业特色等挖掘整理,绘制主题街巷1300余条,把文化文明搬上大街小巷,做成群众身边的景观,全市80%的村达到美丽乡村省定B级标准,91.6%的村达到县级文明村标准。

    打造美丽庭院,把家风家训挂到门口厅堂上。围绕文明持家、卫生净家、勤劳富家、生态靓家,实施“巾帼美万家 志愿你我她”专项行动,开展家风家训征集展、家训家书朗诵会等15场次,引导群众自觉把家风、家训教给儿女、挂上门垛,既当光荣牌,又当警示牌,推动了户户美丽、村村文明。

    开展孝心村创建和爱心帮扶活动,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组建400余人的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敬老饺子宴”村村举办、户户参与,受益老人5万余人次;指导各村成立爱心帮扶、卫生清理、治安联防等3支以上服务队,激发群众互帮互助的内生动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5万余名志愿者冲在一线,建设“爱心驿站”1097处,创作的抗疫歌曲《信心就是力量》点击量达千万人次。

    推广蔬菜种植科技知识,把致富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上。组织市镇村农业专家、种菜能手等组建农业科技志愿服务团队、技术互助小组1200余个,设立文明实践园区、基地150余处,新开发“点农网”“棚管家”等智慧服务平台,仅蔬菜一项帮助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当前:B2(2020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