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统领全面深化精神文明教育,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众志成城的全民战疫,让百万延安人民增进了家国情怀,强化了使命担当,展现了文明素养,受到了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
宣传防控知识
引领文明新风尚
推出《延安以“疫”为令 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延安:汇聚起同心战疫的强大力量》等疫情防控知识2.8万篇,报道战疫情况8618篇次,刊登公益广告6302篇,张贴宣传画13万余张,创编陕北说书4篇,拍摄音乐MV100部,创作诗词散文40篇,歌曲20首,创作剪纸、书法、绘画、篆刻、木刻版画等1100余幅。
各文明实践所、实践站印发红白事办理告知书、张贴公告,利用村民微信群等平台,倡导红事迟办、白事简办。全市推迟婚嫁满月等红事545起,取消了8.68万人的聚餐,简办白事(只过事不待客)707起,平均每起参与27人,有效减少了社会人群聚集频次,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
选树先进典型
激发抗疫新能量
各级各类宣传媒体以一线人员为原型,有效整合线上线下、声频视频资源,形成了多声部赞美抗疫英雄,多色彩传播抗疫事迹的氛围。各县(市、区)利用美篇、H5、微视频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市委文明办评选的1-2月份65名月度“延安模范”中,抗疫一线人员60人,其中医护人员23名,人民警察11名,新闻工作者2名,基层党员干部19名,爱心企业家5名,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在抗疫一线建功立业、服务人民的干劲与热情。
好人好事如一座灯塔,点亮一处照亮一片,社会各级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立足岗位、勇当先锋,累计捐款135余万元、口罩2万余个,捐物价值110多万。截至3月10日,据延安市红十字会统计,全市社会各界捐款1912.17万元,捐物价值1125.41万元。
全面整治环境
筑牢抗疫新防线
市委文明办先后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环境整治重点区域工作指南》《疫情防控环境整治工作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开展医废垃圾监管、生活垃圾处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科学精准消杀消毒等专项整治,共召开6次专题会议,暗访督察3次,切实将领导责任、环境整治工作落实落细抓在手中。
截至目前,共处理医废垃圾93.07吨,清理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主次干道、公园广场、背街小巷等处的生活垃圾36916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850吨,消杀消毒垃圾台(箱)199860个、农村牲畜养殖圈舍790余万平方米,居民小区、办公场所等5829处,交通场站、交通工具972个、厕所19784个,深入有效地环境整治为延安疫情防控筑起了一堵防止疫情扩散的防火墙。
文明集体奉献
释放文明新动能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市618个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以疫为令,迅速行动,释放了精神文明在疫情防控中的最大动能。
市级文明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在高速口、省市界国省干线公路设立48个检查点,轮流24小时值班,核发应急运输车辆免费通行证186个;严格实行火车每班消毒、客运班线戴口罩实名登记、班线和公交车乘客不超额定载客人数50%客座率等制度,有效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
省级文明单位延安市人民医院第一时间成立普通预检、发热预检分诊处,疫区发热预检、普通发热门诊、发热门诊以及相应通道。组建了志愿服务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分布在医院各个重要岗位,承担一线工作,保障市民群众基本医疗救治需求。
省级文明单位延安市消防支队成立党员志愿者突击队15个、党员志愿者示范岗30个,开展模拟实战演练3次;消防技术志愿服务队开通远程教育功能,远程指导服务单位512家(次),消除火灾隐患575处;消防安全技术志愿服务专家组对26家涉疫防控医院及7处隔离点进行全面排查和技术服务指导,并赠送口罩、灭火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