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乡村孩子放飞梦想的平台
——青海省互助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效显著
丁永芳

    自2011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实施以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按照抓建设、重管理、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和省财政支持的项目经费,建成了一批有场地、有器材、有队伍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乡村孩子学习本领、展示自我、放飞梦想的平台。
    互助县注重统筹规划布局,精准聚焦科学选址,优先倾斜贫困乡镇,稳步补齐建设短板。目前,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6个,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8所,青海省建8所,乡镇覆盖率达88%,受益学生达3万余人。
    合理利用中央和省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改造整合学校原有场地和设施。加大自身投资力度,有力地保证了少年宫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截至目前,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投入297万元,青海省财政投入136万元,互助县财政投入资金58万元,各项目学校自筹资金20万元。
    面向互助县文化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选聘文艺骨干,吸纳当地民间艺人、退休教师、社会志愿者等组成辅导员队伍,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 专业互补 素质较高 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目前,全县共有专兼职辅导员老师162人,其中包括民间艺人在内的外聘辅导员老师25人。
    各少年宫均开设了球类、棋类、田径、手工制作、舞蹈、器乐演奏等十余个常规项目。合理编排少年宫活动课程,活动时间每次不少于40分钟,每周均达到200分钟以上。乡村学校少年宫定期进行单项或多项比赛、交流、汇演活动,以检验学生的活动成果。
    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实施方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集中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建设大格局。各少年宫均完善了组织机构、器材使用、财务管理等十余项规章制度,保证了活动扎实、有序地开展。
    采用县文明办、教育局和项目学校领导“三级审核”的资金管理模式,确保了资金足额到位。严格按规定配置器材和装潢修缮,并做到了专款专用。
    每年对少年宫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运转补助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对作用发挥好的少年宫,进行表彰,并优先拨付运转经费;对于工作开展不力的,监督其立行立改。
    结合本土传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和亮点项目,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牌 一校一特色”格局。盘绣、安召舞、花儿、舞狮、玉雕、太平鼓等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注重与思想教育、特长培养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文体娱乐、经典诵读及手工制作、科技、剪纸等一批特色项目和活动,使特色活动与艺术、德育教学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实现了少年宫参与学生多元发展的目标。
    建立“校园展示、乡级展评、县级示范”三级展示平台。2016年至2018年,互助县成功举办了三届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展演活动,2018年成功召开了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现场观摩培训会。各少年宫学校参加县级社团展演活动3次,举办校级社团展演、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60余场次。
    在全国中小学生第五届艺术展演活动中,互助县17名少年宫社团师生参加展演,展出土族盘绣、腰带、土族服饰等共58件,向省内外参展学校充分展示了互助县浓厚的土族文化和丰硕的少年宫成果。
    在青海省书法大赛和第二十一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梦想”青海省青少年儿童及教师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互助县哈拉直沟乡中心学校少年宫社团的35名学生获奖。哈拉直沟乡中心学校、城东小学也先后被青海省文明办、财政厅、教育厅评为2016-2019年度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优秀单位。

当前:3版(2020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