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大荔县通过多种形式和举措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建立健全各项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机构。通过外出学习,结合实际,研究、商讨、完善了《大荔县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施意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由县委书记担任主任,全县27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建设志愿服务队伍。在县文化馆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阵地,组建了含18个志愿服务项目的21支志愿服务队伍。成立了100多支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小分队,在村(居)民群众遇到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矛盾纠纷等时,党员干部或文明实践志愿者可以到场联络帮办。
丰富实践项目。在县城人流量较大的东府广场建成了集道德文化宣传长廊、“体育小镇”、公益宣传以及文明实践活动主场地等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所、站、点覆盖延伸,在常态化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文艺、送教育、送就业、送科技、送健康、送法律、送爱心、送礼仪等“十送”基本项目的基础上,持续开发特色实践项目。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630余场次。
开展活动贴近百姓
整合各类资源。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1+N”建设思路,有效盘活各类资源,充分发挥阵地平台作用。投资40万元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为周边群众学习阅读、健身锻炼、休闲娱乐提供好场所。重点完善和提升科学理论、宣传宣讲、主流价值、文化活动、移风易俗等功能,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打通“最后一公里”。组织义工服务大队、曙光救援队等公益组织,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距离老百姓最近的“百姓之家”,形成文明实践的大荔品牌。
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持续不断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的脚步遍布全县的各个角落。各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各自在文化、科技、医疗、法律、农业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开展了以送文化文艺下基层、电子商务培训、农业技术培训、法律法规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帮扶等为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190余次,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齐心协力各尽所能
志愿者不畏困难勇担当。自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服务模式,每天参与全县17个镇(街道)、272个村(社区)基层卡点和网格防疫服务的志愿者高达5000余人次。他们就近就便活跃在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第一线。在社区街道、超市、汽车站等各类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这群“逆行者”的身影:有的组成“流动小音箱宣传队”走街串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有的在路口、市场为来往群众测量体温,引导市民做好口罩佩戴等措施;有的主动做起“采购跑腿员”,帮助隔离群众及家属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文明单位抗击疫情作表率。全县130多个文明单位行动越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国文明村赵渡镇严通村,印制《致广大城乡居民一封信》4万份,上门逐户发放到位。
移风易俗与疫情防控都不放松。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布倡议书、温馨提示等,积极引导群众红白喜事“特办”。截至目前,全县停办或简办红白喜事900多起。